2017年已經來到了末尾,距離今年最后一家新能源車企獲得發改委批復生產資質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的時間,相比較上半年平均每個月一張牌照的速度,下半年新能源車企生產資質的審批幾乎處于停滯狀態。2018年新的審批時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收到確切消息,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加速的影響和對電池技術的更高要求,新能源汽車的“準生證”將會越來越嚴格!
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過熱
目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報道,2015年國內制造商共銷售33.1萬輛新能源汽車,2016年50.7萬輛,2017年前七個月的銷售總量就達到25.1萬輛。據預測,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超過70萬輛。根據我國的目標,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將達到每年3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這幾年來如火如荼,從傳統的燃油車企,到初創公司,再到跨界車企,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著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制造。在這種顯而易見的趨勢背景下,目前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公司已經超過200家,已開發或者在研的車型超過4000種。但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進行整車制造的企業并不多,更多的企業是一邊造車,一邊申請生產許可。
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是眾多車企生產新能源汽車必不可缺的“通行證”!目前,只有15家企業獲得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從15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分布來看,目前企業總部及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其中,有7家選擇在江浙滬一帶建立生產基地、總部或者研發中心;三家企業選擇了中國西部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分別落戶于甘肅蘭州、重慶以及云貴地區。此外,除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之外,遼寧、山東、河南、江西、廣東、福建、天津、安徽等地均有車企選擇落戶建廠。在筆者看來,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的生產制造鏈、技術研發、人才大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和一二線城市,而當前的企業分布其實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而這些企業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備電動汽車生產制造的資質,在人才支持,資金鏈和供應鏈方面更是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亂象,去年的新能源車企騙補事件便對行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從嚴查騙補到收緊生產資質
受去年新能源車企騙補和政策補貼的影響,國家正在通過提高技術標準來促使一些沒有制造經驗的公司出局。2016年,新能源汽車企業騙補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通過重組此前已經瀕于退市的蘇州客車廠,在完成重組后,調轉槍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騙取國家財政補貼。但其實并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在去年徹查的過程中,受到嚴重處罰,并且被取消生產資質。同樣是騙補,深圳市五洲龍公司在2015年12月為為騙取高額財政補貼,將并無現車的154輛新能源車對外銷售并設法在交管所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登記證和車牌等,進而申報上億人民幣的補貼。但由于產能不足,無法在規定期限將車輛下線交付使用。
在魚龍混雜的電動汽車市場,相當一部分缺乏制造電動汽車知識和技術的公司加入了造車大潮,但距離真正的造車水平還相差甚遠。汽車工業協會表示,目前我國的確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也不是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所以為了清除一些沒有技術、沒有經驗而攪渾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企業,國家開始收緊新能源汽車“準生證”,以保證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獲取資質需要“雙重證”
對此,國家先后出臺《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來規范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的生產活動。發改委把控純電動車乘用車項目審批,只有滿足《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要求的企業才具有申報的資格。新建企業須提交對純電動乘用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質保承諾。新建企業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有效期為3年,期滿前可延期申請,審查通過可延長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3年。而這,只是資質獲取的第一關。
工信部是資質獲取的第二關。由工信部監考企業和產品準入,也就是企業通過項目驗收,車輛產品通過檢測機構檢測。這個階段更多地是依賴企業產品的真正實力,只有符合各項指標的產品才能通過審核上市發布。工信部在頒發純電動車生產資質牌照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對企業概況、基礎能力、試制樣車說明及證明材料均具備完整的調查體系。而在試制樣車技術要求方面,對車輛的安全性、可靠性有著嚴苛的要求。
在12月4日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7年第11批)》中,長江汽車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加上工信部之前審核通過的企業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EV是第五家。
在眾多的電動汽車制造企業中,獲得發改委批復的新能源車企只有15家,而通過工信部審核的,目前一共只有5家。由此不難看出,在這么多的企業中,真正具備造車實力的少之又少。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越來越高,對電池等技術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的同時,那些沒有具備生產條件和生產資質的企業,終將要在未來的競爭市場中被淘汰出局。
小結:
新能源汽車的“準生證”,是對造車企業的一種規范管理,也是對企業入門的一項考核。在如今浩浩蕩蕩的新能源趨勢下,眾多的車企加入新能源汽車制造,對于沒有一套完整技術核心和產業鏈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過關,可能會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和高庫存問題,也必將要為投資失敗承擔損失。而想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長足發展,不僅要獲得國家的準入資格,還要提高自身核心技術在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