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風電大變革 未來可引入人工智能

時間:2017-10-2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對于風力發電機來說,以前“有點像盲人在風速中去捕獲能量(電能),永遠只能靠它的拐棍,而智能風機將能夠感知到風

對于風力發電機來說,以前“有點像盲人在風速中去捕獲能量(電能),永遠只能靠它的拐棍,而智能風機將能夠感知到風。”這是遠景能源(江蘇)有限公司(下簡稱遠景能源)副總裁王曉宇作出的形象比喻,而要讓風力發電機“看到”風從而提前作出判斷的,只需要加裝一套激光雷達設備。

在這一改變背后,是整個風電、甚至光伏產業正在進行的一場大變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眼下,風電發電機組設備層面已經大量使用物聯網技術、ICT技術、智能化技術進行數據分析。

智能控制為降低度電成本

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期間,王曉宇向《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以前風機有點像盲人在風速中去捕獲能量,它永遠只能靠它的拐棍,靠他的手和腳的感知,但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很早就能看到前面的障礙物,做出正確反饋。

而新的技術則讓這一情況發生變化,王曉宇提到,廠商可以把葉輪越做越大,可以把塔筒越做越高,但如果不具備智能雷達技術和智能的機器視覺監測技術,依然是一個高大的“盲人”。

“讓風力發電機擁有眼睛”這樣的變革,其意義何在?

秦海巖介紹說,激光雷達是作為ICT技術的應用代表,激光雷達能得到商業化應用,一是成本大幅下降,二是分析計算能力大幅增強。通過激光雷達提前感知來風的速度方向,可以執行更好的運行控制策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載荷。

這樣的智能技術并非個案,在此次展會上,推出智能風機、智慧風場似乎成了各大企業不謀而和的一個動作。

不論是中車株洲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推出的風資源平臺,還是遠景能源降低海陸運維成本的智能風機新機型和EnOS?智慧風場軟件解決方案分享,亦或者是金風科技探索的低風速機型,都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運用。

北京天誠同創電氣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谷延輝則從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重點,是打通用戶端多種能源需求的聯合供給,而不是單純地去關注電的價值或能源價值。

遠景能源智慧風場產品總監裴波則提到,風力發電機、風場開發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源于度電成本的壓力。而通過數字化或者智能化的手段,通過高塔筒、大葉輪以及激光雷達,先進的智能控制能夠降低度電成本,通過智能化的設計和建設管理方式,縮短項目建設周期。

風電未來也可引入人工智能

不論是風機要裝上雷達,亦或者是風場要進行智慧運營,顯然都逐漸成為業內的共識。

而對于進行數字化的方法,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副總裁繆駿認為“拿來主義”也是一種經驗,他強調,應該在風電行業要時刻關注其他領域內最新的科研成果,這樣的話,“至少我們不用在退休之前擔心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遇到了技術瓶頸”。

那么,在數字化時代,風電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何方?武鋼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提出了建議。宏觀方面,他認為要實現能源互聯網和多能互補,并借助數字化預測實現負荷與電源的統一管理。最終,通過數據驅動創新,實現共享、融合和跨界;而在微觀方面,要實現行業全面數字化,這可以從數據定義、標準、質量等方面入手。

著眼未來,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當下,武鋼認為,工業企業特別是風電企業,要逐漸學會“兩條腿走路”。第一階段,要實現關鍵業務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實現關鍵業務數字化。第二階段,要實現關鍵業務互聯集成和數字信息化,即將單個系統互聯實現網絡化和平臺化。第三階段,引入機器和人工智能,實現智能協同信息化。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