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動力電池智能制造將加快拉開企業差距

時間:2017-10-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力,政策對動力電池智能制造的支持與推進力度不斷加大。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力,政策對動力電池智能制造的支持與推進力度不斷加大。無論資本如何炒作,電池行業的制造業屬性不會改變,電池的質量依然有賴于創新技術、制造工藝及制造水平。

日前,國家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17年年度大會上介紹了工信部關于動力電池下一步發展的工作部署,幾項重點工作都與電池制造有關,比如:

電池

關于安全問題,要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關于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支撐,要加快提高動力電池成套裝備開發和制造水平,加快大規模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開發;

關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要建設一批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

關于回收和梯次利用,要從產品設計、制造工藝、裝備等方面去考慮。

可見,工信部對電池智能制造高度重視,提高制造水平成為推動電池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未來,智能制造也是電池企業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般認為,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它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優化決策、執行控制、深度學習的功能,其目的則是降低成本、縮短生產時間、提升產品質量、實現綠色環保等。

從2012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裝備專項,到國家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驗收工作細則(暫行)》,智能制造在我國發展迅速。如今,在全國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數百個數字化生產線、車間、工廠,有實力的電池生產企業已經加入到智能制造中來。

老牌電池企業緊跟時代步伐,在電池智能制造方面不遺余力。筆者曾參觀過比亞迪電池工廠,整個生產車間氣勢恢宏,高度的自動化水平在國內少見。截至2017年3月,比亞迪可用產能為16GWh,青海10GWh工廠已經投建,預計2018年產能將達26GWh,其龐大的產能規模背后是智能制造提供的有力支持。

電池企業降成本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大規模制造和智能化是生產方向,也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質的主要途徑。比亞迪電池高級總監沈晞認為,降低成本,其核心是自動化的裝備、過程檢測系統、生產制造的執行系統等,它們要形成一個綜合體系。

此外,沃特瑪的電池自動化PACK車間(也稱沃特瑪智慧工廠)也令人印象深刻,生產線的配檔、電焊、包膜、鎖模、組裝和測試等所有工序,已由人工轉為自動。該車間具有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形成了集數據、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綜合體系。

鋰電企業要實現傳統制造模式的困境突圍,智能制造是必爭的高地。筆者在梳理海四達的制造體系時,發現它同樣可以作為電池智能制造的典型樣本。

海四達成立于1992年,屬于元老級電池企業,25年來不斷轉型升級,也見證著電池行業的風雨變遷。在電池制造方面,針對一致性差、效率偏低、成本控制能力弱等問題,海四達的解決方案是提高生產設備控制精度和生產線自動化水平。公司引進韓國設備產線,實現了全線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縮短了產品研制周期。同時,海四達還提高了工廠的數字化水平,實現了來料的數字化、設備的數字化等。電池制造的智能化使海四達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對其轉型升級也有重要意義。

同樣作為一家老牌電池企業,億緯鋰能在電池制造方面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極具勵志色彩。2001年,億緯鋰能在惠州成立之初,由于資金緊張,無法采購關鍵設備,公司只能采取“人+機器”的半自動化方式。這些年,億緯鋰能不斷加大對自主研發的投入力度,實現了“手工——自動化——工業4.0”的技術變革。

2016年6月,億緯鋰能投產的鋰離子動力電池全自動生產線,是國內自動化水平較高的“無人工廠”,人均產值從過去的80萬~90萬元增長到了如今的1000萬元,翻了十倍之多。億緯鋰能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65%,其中,鋰離子電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97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55.63%。億緯鋰能方面表示,取得亮麗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動力電池產能釋放,帶來業績增長。當然,好成績的背后是億緯鋰能在電池智能制造方面所實現的美麗蛻變。

智能制造是電池生產的未來趨勢,它是企業提高電池質量、占領市場的重要途徑。與業內老牌企業相比,年輕的電池企業受舊產線的約束較小,實現電池產線的智能化更為方便,而老牌企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在資金、管理、工藝等方面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

億緯鋰能、海四達、比亞迪和沃特瑪只是我國電池制造智能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在行業洗牌大背景下,電池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也在加快,許多電池企業也在主動或被動加入智能化浪潮中,而實施智能制造的電池企業與未實施智能制造的電池企業,差距也將由此拉開。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