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已啟動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相關研究,并將制訂時間表。意味著汽車產業生態和競爭格局重構的過程將面臨加速,汽車意識產品形態和生產方式將迎來深度變革,新能源替代燃油車既是科技創新驅動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也是我國未來中長期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戰略方向,但其替換過程并非是朝夕之間“一刀切”形式,還存在諸多挑戰,未來將會是以遵循市場構成機制、技術成熟水平、綜合配套管理相適應的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短期內的制約因素不容忽視。
政策倒逼策略作用凸顯,關鍵技術突破仍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國家對傳統燃油汽車產能采取“只減不增”,典型的“政策市”推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入成長期,使新能源車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通過中央到地方的層層補貼,給予不限行、不限購的特殊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和民間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充電站(樁),并納入新建建筑設施的強制標準等,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逐步從單項政策到政策組合拳,從普惠制到扶優扶強,并開始以積分組合制度逐步建立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長效機制,相應的鼓勵政策也從前端購置補貼逐漸向后端使用過渡,為激勵消費營造了良好環境。在此作用下,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了50萬輛,保有量超過了100萬輛,這兩者在全球的占比都達到了50%。從另一個方面看,優惠政策的出發點是推動產業迅速發展,但高額補貼所催生的騙補行為破壞了補貼政策的原始初衷,也從一定形式上激勵了新能源領域的投資熱情,導致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者的技術水準和產業構建經驗良莠不齊,整個產業鏈中技術創新尚未出現革命性的突破和進展,三元鋰電的安全性、單體電池熱失控等問題還缺乏嚴格的監控管理體系和技術考核標準,核心電池技術研發和動力電池安全性能較低的問題長期制約影響產業發展和市場推廣,完善的生產使用標準和風險評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低,替換態勢短期難形成
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主要為兩類,一類是按照互聯網產業發展思維、依托強大的外部資本造車的互聯網企業,另外一類是傳統造車企業行業內具有豐富造車經驗的整車企業造“新車”。2016年全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811.88萬輛和2802.82萬輛,同比增長14.46%和13.65%。但新能源汽車產銷均不足汽車總產銷的2%,一方面是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處于發展初期,產品供應、售后服務、行業標準、技術創新正處在摸索階段,另一方面其技術性能與民眾用車需求尚有較大差距,難以適應消費觀念和使用習慣,且其消費成本、配套體系、使用壽命等方面還存在“優勢不明顯、問題很突出”的弊端,真正實現市場占有率上出現對傳統燃油車的全面顛覆和取代,需要產能擴張、技術革新、配套建設、成本優勢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力,面臨一個長期的過程。
相關配套設施大而不強,難以滿足消費需求
充電樁建設相對滯后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短板之一。近年來,借著新能源車“十城千輛”計劃的東風,各地政府和企業紛紛上馬電動車配套項目,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充電聯盟)統計,截止到2017年6月,公共類充電樁建設、運營數量接近17.1萬個。雖然與以往相比,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市場大而不強的問題逐漸凸顯,出現充電不方便與充電設施匱乏并存怪圈。
一些企業沖著補貼盲目擴張的問題也同樣比較突出,以廣州為例,按照《廣州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廣州公交、出租、物流等專屬充換電站補貼上限為300萬元/站,公共充電站補貼上限為90萬元/站。由于補貼可觀,一些充電企業急于“跑馬圈地”,率先搶占市場,試圖先把“蛋糕”抓在手。然而,因中心城區用地成本高企,一些追求片面利益和動機不純的充電樁廠商將電樁建于地價低廉的城郊或外郊,致大批充電樁長期處于“閑置”甚至廢棄。
從另一個方面看,充電設施運營企業為了盡快實現盈利,又不能面面俱到的照顧用戶的充電需求而做出遍地開發的規劃部署。
傳統燃油汽車產能龐大且需求巨大,產能替換過程漫長
查閱各大汽車廠商的發展規劃發現,僅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北汽、廣汽六大車企到2020年的產銷目標就超過3000萬輛;按照產能利用率80%計算,這六大車企到2020年的汽車產能將達到3800萬輛左右,再加上相應龐大的傳統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大量的傳統汽車零部件不能使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基于汽車產業鏈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在實現經濟平穩發展背景下,完成傳統整車和零部件去產能、調結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度周期。而新能源汽車驅動方式、驅動結構、電源結構的變化,充電設施、充電站的變化,都需要制定新的標準來規范,有了標準之后,產業的發展才有依據,從這兩個方面看,單純的講替換,絕非一朝一夕,將會出現新能源車與傳統油車長期并存的過程。
新形勢和新挑戰對新能源產能擴張的沖擊影響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我國減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其發展高度關注,陸續出臺了各種扶持培育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望肩負起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歷史重任,但新能源汽車未來產業化和全面市場化面臨的挑戰依然較多。
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大城市汽車保有量已經飽和,交通擁堵嚴重,限購限行的城市或將繼續增加,影響了消費者購車意愿;二是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快速發展,一些消費者的購車必要性下降;三是二手車市場正不斷擴大,許多消費者首次購車不再購買新車;四是汽車租賃、網絡約車等共享用車服務不斷發展,壓縮了汽車消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