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消息,在上周開幕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出席主峰會致辭中表示,發展物聯網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戰略舉措,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雙創”等戰略實施的帶動下,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下一步,我們將以促進物聯網規模化應用為引領,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鏈開放協作為重點,加快建設物聯網泛在基礎設施,不斷創新物聯網應用服務模式,持續優化物聯網發展環境,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物聯網時不我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加快發展物聯網,對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物聯網新技術新產品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信息產業增長的強勁引擎。近年來,全球物聯網技術創新空前活躍,物聯網MCU、窄帶物聯網芯片、新型傳感器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推出,有力地推動了物聯網的應用普及。
據相關研究,2016年全球具備聯網及感測功能的物聯網市場規模為700億美元,同比增長21%。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美元。物聯網技術與基礎軟硬件、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全方位融合,開啟了全球智能電子產品的創新浪潮,新型智能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快速發展,成為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其次,物聯網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驅動經濟創新升級的重要動力。隨著物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的拓展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不斷融合,催生出以車聯網、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業形態。
第三,物聯網跨界融合應用深入推進,成為助力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要素。通過跨行業覆蓋和跨領域應用,物聯網與傳統產業日益滲透融合,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到供應鏈管理的全方位變革,激發出傳統產業的創新潛能。
第四,物聯網泛在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成為支撐智能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物聯網正在成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據統計,全球40%的運營商都在積極部署機器到機器(M2M)業務與應用,全球每天約有550萬新設備加入物聯網。
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雙創”等戰略實施的帶動下,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產業生態體系日漸完善。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已經形成了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設備、軟件、系統集成、電信運營、物聯網服務等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
基于全球最大、技術先進的移動通信網絡,已部署的機器到機器(M2M)終端數量突破1億。物聯網產業規模已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6年超過93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與此同時,涌現出一批具備較強實力的物聯網領軍企業,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投融資、標識解析、成果轉化、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
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中國在物聯網領域已經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匯聚整合了多行業多領域的創新資源,基本覆蓋了物聯網技術創新鏈各環節。物聯網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增加,超高頻和微波RFID、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智能圖像傳感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面向應用的無線傳感器組網技術獲得突破,窄帶物聯網引領國際發展。物聯網標準體系初步構建,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逐步提高。中國物聯網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這當中,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很好地發揮了先行先試的引領示范作用。
行業應用領域加速拓展。通過深入開展試點示范,物聯網在交通、物流、環保、醫療保健、安防、電力等領域開始規模應用,在便利百姓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凸顯。中國現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無錫、杭州、重慶等地綜合運用配套政策,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培育重點企業,已成為推動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地,帶動作用顯著。
扎實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
羅文指出,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物聯網產業仍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比如,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等核心基礎能力依然薄弱;行業應用規模不足,層次偏低,成熟的商業模式仍然缺乏;標準體系特別是跨行業應用標準仍有待制定和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設施安全、數據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工信部將以促進物聯網規模化應用為引領,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鏈開放協作為重點,加快建設物聯網泛在基礎設施,不斷創新物聯網應用服務模式,持續優化物聯網發展環境,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完善物聯網協同創新體系。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創新資源,打造一批面向行業的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促進應用單位與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合作,開展協同攻關,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加強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分析與挖掘、物聯網標識與解析等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制定,加快車聯網、智慧健康服務、智能家居等產業應用標準研制,建立健全物聯網標準體系。支持各類物聯網產業和技術聯盟發展,促進資源共享、產需對接和產業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第二,強化示范引領,推動物聯網規模化應用。圍繞制造業重點行業智能化改造,實施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推動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動態監控、數據匯聚和智能決策,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面向農業、物流、能源、環保、醫療等重要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推進物聯網集成創新和規模化應用。鼓勵物聯網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促進車聯網、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服務等領域應用快速增長。支持無錫、重慶、杭州、福州等示范區建設,推動物聯網產業集聚發展。
第三,完善服務平臺,提升物聯網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共性技術、技術標準與檢測認證、應用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物聯網技術、產業、應用公共服務能力。整合各類公共服務資源,面向物聯網應用提供科技金融、政策咨詢、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探索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推動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專業化運營,促進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建立物聯網發展評估體系,加強物聯網統計監測和發展評估,為推動物聯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第四,注重安全可靠,增強物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關鍵安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強化安全標準的研制、驗證和實施。加強物聯網重大應用和系統的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護工作,增強物聯網重大基礎設施、重要業務系統和重點領域應用的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物聯網安全等級防護制度,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范、應急處置等機制,全面提升物聯網安全可靠保障水平。
第五,深化國際交流,提升物聯網產業開放合作水平。依托政府間對話機制,大力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聯網領域的技術交流,積極促進國內外科研機構開展深層次的合作,支持海外企業和人才參與中國物聯網研究開發和項目建設。支持中國企業與國際優勢企業加強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合作,聯合建立國際產業技術聯盟。支持物聯網企業“走出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促進全球物聯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