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手表各展會銷聲匿跡 亟待構建生態

時間:2017-07-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八成以上智能穿戴產品由深圳制造,可穿戴設備專利總量位居國內各城市榜首。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八成以上智能穿戴產品由深圳制造,可穿戴設備專利總量位居國內各城市榜首。深圳如能在可穿戴設備產業脫穎而出,在物聯網、智能家居方面做更多融合探索,重新博得用戶的歡心,將帶動消費電子產業鏈和中小企業“迎風飛翔”。

近期,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2017北京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等多場重磅展會舉行,中外廠商云集、新品斗艷的背后,智能手環不再火爆,智能手表前景迷茫,可穿戴設備行業進入尋路狀態,但業內人士認為,深圳有望率先突圍迷局找到“風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八成以上智能穿戴產品由深圳制造,可穿戴設備專利總量位居國內各城市榜首。深圳如能在可穿戴設備產業脫穎而出,在物聯網、智能家居方面做更多融合探索,重新博得用戶的歡心,將帶動消費電子產業鏈和中小企業“迎風飛翔”。

智能手環各展會銷聲匿跡

進入7月,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2017北京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等三四場消費電子領域的重量級展會接連舉行,展示了中國乃至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產業現狀,并揭示今明兩年市場趨勢。這些展會多數圍繞科技生活產品、互動娛樂體驗、創意產業融合等主題,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服務機器人、物聯網、虛擬現實、智能出行等產業鏈各細分領域新品紛紛粉墨登場。

與去年和前年展會最大不同,智能手環基本退出各廠商展臺,在各大展會都難覓蹤影,甚至在業界人士言談之間智能手環同樣“隱形”。

IDC最新報告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2470萬塊,同比增17.9%。不過增量主要來自于智能手表。

業界的寒風不僅僅來自于展館內的景象。就在7月,智能手環領軍廠商Jawbone宣布停業清盤,這家企業曾被視為代表未來的硅谷“獨角獸”,最高估值一度為32億美元,總融資額達9.3億美元。

無獨有偶,Fitbit、Gopro等美國智能硬件明星企業,近期都出現股價大跳水,Fitbit股價過去一年累計下滑約60%。

在國內,小米手環推出后,智能手環產業鏈的整體成本不斷走低,許多電子廠商或代工商跟風出貨,靠低價搶市場,但服務、質量跟不上,影響了消費者的整體購買意愿。

消費電子專家劉斌分析,智能手環降溫有硬件產品生命周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智能手環商業模式單一,應用匱乏沒有形成生態,導致用戶黏性低、可替代性強,從而出現全行業的低迷。

智能手表亟待構建生態

近期各大展會中,少有廠商展出智能手表產品,但觀眾和業界人士不少都戴著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品牌的智能手表,相關論壇不乏認為智能手表還有潛力的觀點言辭。智能手表會走向何方?

智能手表正在占據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頭部位置。記者在展會期間采訪多位專家和廠商負責人,他們的觀點趨于一致:智能手表仍有較強的生命力,但需要找到更清晰的發展路徑,同時構建應用開發、潮流時尚雙支撐的生態體系才能不被邊緣化。

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相較2015年增長18.4%,287億美元的銷售額有4成來自智能手表。業界普遍認為,智能手表的核心價值并未發揮出來。

IDC報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小米成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設備廠商,蘋果居于第二,原先第一的Fitbit已滑至第三,三星、佳明分列第4、第5位。

智能手表已成為中外巨頭的戰場。Fitbit去年以來接連收購Pebble、Vector和Coin三家智能手表制造商,期望靠智能手表重回升勢。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小米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由17.9%下降至14.7%,但卻登上榜首;蘋果、三星取得同比約50%、90.8%的增長。這些跡象反映出這一細分市場的競爭正快速趨于白熱化。

ICT專家麥浩超指出,智能手環快速衰落,虛擬現實設備有待成熟,其他智能生活類設備遠未成氣候,智能手表目前成為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領頭羊。

期待深圳率先突圍

面對可穿戴設備產業共同的瓶頸,業界期待深圳率先突圍。記者調查發現,深圳具有相關專利最多、產業基礎好、跨界融合條件雄厚等三大優勢。

截至去年年底,深圳的可穿戴設備專利總量達2487件,位居國內各城市首位。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統計顯示,深圳有數百家智能可穿戴設備生產企業,其中僅寶安區就有智能可穿戴產業鏈企業約200家。華為、中興、酷派等企業已躋身國內市場第一方陣,華為的智能手表趨于高端化、時尚化,最高售價逾4000元。

深圳的手表產業發達,為智能手表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目前全球每10塊手表中,有4塊在深圳研發制造。深圳鐘表產量占全球42%,2016年深圳鐘表業產值達600億元。統計顯示,全國鐘表行業十多個中國馳名商標中,近7成在深圳。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深圳可穿戴設備行業在智能手表方向有希望取得突破,這需要把技術優勢、整合優勢擴展為生態優勢,并且在5G即將到來的背景下,在物聯網、智能家居方面做更多融合探索,為智能手表賦予更多附加值,生態構建需要時間、空間、資源缺一不可,目前深圳三者兼有,在國內最有機會脫穎而出。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