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給你送貨的都是機器人。”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日前這樣展望未來。
物流要實現“無人化”,餐飲還會遠嗎?記者近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主管部門將通過制定標準規范、搭建標準平臺等措施,引導餐飲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不久之后,給你做飯、送餐的都是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工信部主管部門人士介紹說,餐飲服務機器人是服務機器人的一種,包括烹飪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我國人口眾多,餐飲業繁榮,隨著用工成本不斷提高,餐飲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餐飲服務機器人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數據顯示,2015年餐飲行業的用工缺口在800萬左右,2016年的餐飲用工缺口超過千萬。基本上具有一定規模的餐飲企業,人員缺編都在4人以上。一線服務人員是缺口最大的崗位,基本上每家餐廳都在常年招聘服務員。用工荒已經成為餐飲業的最大難題。
在招人無望的情況下,企業開始尋求其他途徑,比如機器人。
上述人士認為:“近年來,餐飲服務機器人在國內已有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應用,但還處于市場發展期,國內技術儲備薄弱,標準缺失,產品不穩定。”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機器人是沿著預先設置的軌道移動的。它只能在“跑道”上服務,無法做到“指到哪里去哪里”。機器人把菜端到桌旁后,也不能完成擺盤,只能由顧客自己動手完成。
曾參與餐廳機器人項目的西安文理學院副教授韋煒指出,目前餐廳機器人還無法實現服務員的所有功能,不具備自主服務能力,“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還存在技術門檻”。
餐飲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為什么如此緩慢?一位銷售人員給出了答案:“在技術上,我國機器人制造企業完全可以提升智能化程度。但是現在餐廳機器人產量較低,高科技附加值的產品成本高,即便生產出來也是有價無市。”
因此,企業只能暫時放棄對性能的追求。但是低性能的產品如同雞肋,導致餐飲機器人的市場更難被打開。
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積極布局
針對市場的“痛點”,工信部將組織有關方面專家,研究制定餐飲服務應用機器人相關標準規范和檢測認證條件,進一步規范行業秩序,保障產品質量。
接下來,工信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和行業中介組織,搭建對接平臺,積極引導和推動國內餐飲企業和機器人企業對接合作,了解需求,明確發展方向。同時,綜合利用上述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機器人企業和餐飲企業共同研發產業化專用餐飲服務機器人產品,并選擇條件成熟的區域開展示范應用。
同時,主管部門還將通過稅收政策,引導餐飲企業引進使用機器人等高科技機械設備。
據介紹,“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后,餐飲行業改征增值稅,其購進的機器人等固定資產以及購買的貨物和服務所含的增值稅,均可按規定進行抵扣。”
隨著行業“痛點”被解決,餐飲機器人行業將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與此同時,物流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其他服務機器人領域也在高速發展。
據工信部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已進入迅速增長階段,預計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則認為,服務型機器人比工業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更大。未來幾年,預計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增速為6%,服務型機器人的增速將高達17%。
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已經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進行了布局,未來將受益于行業的高增長。
例如,保千里通過拓展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聚焦于服務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完善軟件開發平臺,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現已成功開發多款智能機器人產品。
華麗家族子公司杭州南江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智能移動機器人(IAGV)是一款具有自主地圖構建、自主定位以及自主移動能力等功能的機器人,公司正積極升級并研發IAGV相關功能。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