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其中包括康復、醫療、教育、安保、家庭等領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產業鏈比較成熟,相關企業有一千多家,上市企業就有五十多家。但是也有提出質疑的聲音:服務機器人產業泡沫化問題嚴重,行業發展虛火旺盛。
受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影響,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及普及已成剛需。加之技術的進步,服務機器人所屬的物聯網、大數據、計算機、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形成的產業鏈實現復合式增長,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服務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正在持續而強勁地增長。日前,產業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72.9億元,比2015年增長44.6%,預測2019年規模有望接近152億元。
與此同時,更多的資本瞄向這一市場。根據深圳市機器人協會近日發布的《2016年度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征求意見稿),2016年服務機器人細分領域突起,企業數量激增。服務機器人企業超139家,占機器人企業的29.6%;產業產值223億元,占機器人產業產值的28.31%;工業增加值82億元。
在談及“服務機器人產業是機遇還是泡沫”這一問題時,科技部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主任王田苗表示:“目前服務機器人核心技術還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我們不僅應該重點關注精確感知、人工肌肉、認知與情感交互、高效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突破,還應該思考分析服務機器人的行業、領域、或家用痛點,在標準模塊化、成本控制、可靠性等方面進行突破,單純仿生從科學研究方面是有意義的,但在產業化方面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服務機器人行業有大量企業涌入,是因為不少應用領域的服務機器人技術門檻還不算高。另外從市場應用的角度看,不少產品并不成熟,并未充分貼近終端消費者,它們需要提高競爭力。
更高端的服務機器人當然不只是“長得像人”,企業更需要在情景應用、感應識別等技術上打磨。深圳市高新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前海業務部總經理吳志頻補充道:“這個行業要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話,門檻提高勢在必然。不過,企業一旦進入門檻較高的機器人應用領域,發展空間將驚人。”
為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工信部等部委陸續出臺一系列后續產業發展促進措施。4月6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要求,五年內形成我國自己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根據工信部工作部署,下一階段相關產業促進政策將著手解決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發展;二是規范市場秩序,防止機器人產業無序發展。
此外,為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下一階段我國還將展開四大應用示范工程,包括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制及應用示范工程、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工程、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以及機器人人才培養示范工程。
服務機器人未來發展狀況究竟如何呢?王田苗判斷,未來服務機器人產業化發展可能是先toB后toC;先無人機后無人車;先高端醫療設備后醫療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聊天、助理后養老陪護機器人;先多機器人協作后無人化工廠。但是,現在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定,對于未來,我們更多的還是期待。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