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醫療機器人是全球各國醫療行業追逐的熱點。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未來將形成萬億產業鏈。另有國外調查表明,大約7成醫生認為20年內將進入人工智能醫療的時代。
就目前來說,醫療機器人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外科手術機器人:可用于手術影像導引和微創手術,多數由外科醫生控制,醫生掌握輸入設備,機器人按指令在患者身上操作。
康復機器人:用于輔助和治療老年、永久或臨時的殘疾患者以及行動不便的人群,用戶通過視覺反饋和各種輸入設備控制機器人,從而執行簡單的任務,例如將食物放在口中,或翻書,或站立和行走等。有調查發現,手術機器人和應用到康復護理、假肢等方面的康復機器人是潛力較大的市場。
醫用服務機器人:常見形式是在醫院中運輸類移動機器人,用于取藥或分配藥物,還有消毒和殺菌機器人等,可以解決醫院工作人員供不應求的問題,分擔一些沉重而繁瑣的工作。
實驗室機器人:用于進行本藥或進行重復性的實驗,比如艾滋病毒檢測,可以節省時間,為其他目的騰出人力,主要普及原因是能夠以高速,可靠和無疲勞的方式執行重復任務。
當然,上面的分類不一定能涵蓋所有醫療用的機器人,其它還有用于陪伴的情感類機器人,它們可以幫助治療癡呆癥和認知障礙,也能用于康復類型的家庭護理。
在藥品和傳統器械產業,國內外差距較大,發展中國家很難趕上歐美上百年的歷史積累及沉淀。但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于“嬰兒期”,中國完全有能力彎道超車。
目前外資醫療公司正加速搶灘中國市場,例如鼎鼎大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2016年12月宣布與上海復星醫藥合作,首次在中國設立研發和制造中心,期待長期扎根中國市場。
但國內企業也沒有坐以待斃,正不斷加快研發步伐。一些醫療機器人的代表企業如哈爾濱博實、重慶金山、妙手機器人等公司的手術機器人已經進入研發階段或臨床試驗階段。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及外資企業在傳統醫療器械領域的領先優勢,業內人士認為,國內企業應轉換思路,在康復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加大技術研發,中國可以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相比手術機器人,國內外康復機器人市場剛剛起步,更是處在‘嬰幼兒’時期,是一個朝陽產業,國外還沒有明顯領先優勢,是我們可以大有作為、實現超越的領域。”哈工大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白相林認為,從整個行業來講,大家處于同一起跑線。
但是,由于整個醫療機器人的行業門檻較高,有極高技術要求,同時,在我國現有醫療注冊認證的體系下,周期漫長,資金投入巨大,對于企業而言,風險較高。要攻關醫療機器人,需要規劃研究單位集中研發某一類醫療機器人。
與此同時,醫療機器人的標準也有待建立,以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工業機器人有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醫療機器人行業標準還是空白。業內建議未來兩三年內,由研究機構、醫療機構、指導標準委員會、行業協會等牽頭,輔以高校、研發機構,形成一些通用標準,比如機器人要滿足哪些功能、安全條件,不能“把神經恢復了,卻把關節弄壞了”。醫療機器人應用安全、倫理安全也不容忽視。
此外,還需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避免“上得去,下不來”的尷尬。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集大成者,在機器人產業鏈上議價能力最強,且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業和下游系統集成商。我國一方面要釋放活力,打通“研發機構—企業—市場”鏈條、攻關核心技術,又要鼓勵、培育基于機器人產品的配套服務開發,以此引導、倒逼現有機器人企業分類別發展。
醫療機器人的高精度、高強度,既可讓手術成功率提高,也可大大減少醫生工作量,保護從事高危項目的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還可讓手術安全性大幅提高。雖然當前我國醫療機器人尚未全面普及,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人工成本的提高,醫療機器人有望成為服務機器人領域的下一個投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