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產手機強勢崛起 然核心技術仍被國外把持

時間:2017-03-2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2017年以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累計為7642.2萬部,同比增長6.7%。

近年來,中國手機廠商紛紛崛起。不僅僅在國內市場以超高性價比對國外品牌的銷量造成重創,還一舉進攻印度、非洲甚至歐美國家,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國貨質量越來越好,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2017年以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累計為7642.2萬部,同比增長6.7%。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6704.8萬部,同比增長8.4%。通過這些數據我們驚喜的發現,2017年開年的國產手機出貨量依然維持著2016年的強勢增長,領跑全球智能手機行業。

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國內手機出貨量情況

但是在花團錦簇的數據背后,如果再對行業有更深入一些的了解,我們便會發現國產手機繁榮背后的一些“尷尬”的事情。這兩年國產手機品牌是強大了,強大到快把三星擠出國內了,強大到把蘋果從國內市場第一的王座上拉下來,可是還沒有強大到不依靠別人就能生產出手機來。

核心技術短板待補

回歸到智能手機上,手機處理器、屏幕、攝像頭依然是智能手機最核心的技術,不過在這三個核心技術中,國產手機能全都占到的卻是很少。

目前除了華為有自己成熟的處理器,其他廠商都要依靠別人提供,當然,小米是在本月發布了自家處理器“澎湃S1”,但是這款芯片只是一款中低端芯片,對于自家旗艦機型,還是要用到高通的芯片,更別說魅族、360、樂視這些。好多國產廠商都以高通旗艦處理器首發,作為自己發布會的一個亮點而大肆宣傳。是不是有點凄涼?

近三成手機品牌搭載OLED屏幕

與高通芯片一樣,消費者現在公認的是三星的OLED屏是最好的,小米好不容易用了一把LG的,大家看看Note2的處境就知道了。華為Mate9Pro用的也是三星的屏,到現在還是缺貨狀態,你可以說是三星故意不多給你屏,你也可以說是三星屏的產能不足,可這背后還得是三星說了算,并且今年蘋果極有可能上OLED,到時國產就更尷尬了。

再有就是攝像頭,目前智能手機幾乎所有攝像頭傳感器都是索尼的。這也并不意外,日本在光學和電子產品的研發上有多年的積累,而攝像頭作為極其精密的元器件,結構和精度要求非常高,沒有多年的驚艷積累,要做大做強絕非易事。而相機的市場也十分穩定,品牌影響力和口碑比其它行業都要重要。國內要想做出與日本相媲美的攝像頭元器件,還要專注探索很多年,這也是我們需要看清的差距之一。

把命運緊緊握在自己手上

以前的手機廠商一直處在拼性能、拼價格、拼系統、拼設計的階段,偶爾會出現一些“差異化”設計,但是大多是類似于Hi-Fi音質、雙攝像頭這樣由第三方廠商提供的功能,比如雙攝方案大多來自虹軟(ArcSoft),Hi-Fi功能一般都是和ESSTechnology合作。

所以在以前,國內手機廠商一般都是“別人有什么我就用什么”,做不到像蘋果和三星那樣拿出指紋識別和曲面屏等領先市場的功能和設計。所以雖然現在“MadeinChina”的手機風靡全世界,但是如果細化到一些手機的核心硬件上,國內手機廠商能拿的出手的東西并不多。只有做到“我需要什么就有什么”,國產廠商的手機產品才能夠真正做到領先。

核心技術突破仍是關鍵

在OPPO、vivo的迅猛增長面前,國產手機廠商也紛紛加快再次轉型的步伐。所幸的是,不少國產手機廠商在轉型的道路上也有著類似清醒的認識。以小米去年發布的小米Note2、小米MIX為例,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漲價”,但雙曲面屏、“無邊框”全面屏等新穎的外觀設計才是其討好消費者的關鍵,而在低端的紅米系列上,小米自主研發的處理器平臺也在加快產業化的步伐。對此,小米董事長雷軍強調,技術上的創新仍然是該公司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至于一向最善于在研發上燒錢的華為當然也不會放棄核心技術的突破,在本月結束的MWC上,其發布的華為P10系列手機,不僅采用自主研發的麒麟960處理器,還搭載了新一代徠卡雙攝鏡頭,甚至在華為Mate9Pro上同樣采用雙曲面屏等潮流設計。

擁有雙曲面屏的華為Mate9Pro

相比于渠道策略上因應市場趨勢而進行的調整,堅持在自主技術上的突破才應該是國產手機在沖刺高端的過程中更應該花大力氣的事情。尤其是在國產手機在國內市場已經形成“控盤”局面的情況下,未來向海外市場展開更加聲勢浩大的攻勢時,核心技術上的獨立自主則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是否需要完全自主研發,各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決策和傾向。

寫在最后:

國產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份額正不斷擴大,其中也有不少國產手機廠商的技術和專利積累的排名在行業中靠前,但與一些發展多年,經驗老道的洋品牌相比,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當下,盡管智能手機行業門檻低,智能手機市場同質化日益嚴重,“拼配置”“拼價格”“拼銷量”已經成為過去,“拼實力”才是硬道理。只有將來各個國產廠商手上積累的核心技術越來越多了,從一個跟隨者成為了引領者,這才真正把命運緊緊握在了自己手上。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