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人機使用率的提高,無人機引發的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為此各國各部分紛紛強調無人機安全法規的建立,避免安全問題。無人機安全問題頻發,除了沒有完善的法規約束之外,本根原因在哪,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近年來,隨著技術成熟和制造成本持續降低,無人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在各個行業領域大顯身手,從春晚舞臺到物流送貨,從廣告營銷到航拍植保,無人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歡樂。不過,“黑飛”的無人機卻也引發了諸多安全問題。
在對公共安全造成危險的同時,還有無人機甚至擅自闖入軍事敏感區進行拍攝,更是對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無人機大多數都處于“黑飛”狀態,無資質、未申請空域的遙控無人機違規飛行事件頻繁發生,即使抓到“黑飛”的無人機,但是沒有經過實名登記,也很難找到操作者或責任人。
國內無人機監管仍待細化
迅速龐大起來的無人機產業,正在向各國政府提出了新的監管命題。一部分已經交出答卷的國家,各懷的目的似乎也并不相同,部分國家更加側重安全性考量,另外部分則選擇通過鼓勵無人機運營的方式來探索更廣闊的行業應用前景。而另一部分國家,目前仍未完全交出答卷。
仍未完全交卷的玩家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不斷涌現的黑飛事件正在推動監管機構和無人機公司共同推動管理方式的變化,但這種監管變化更難以被外界察覺:自去年民航局發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空中交通管理辦法》以來,再無這份指導性文件之外的內容可依據。
對于已經提供完整無人機管理體系的國家而言,這種體系事實上也處在變化之中:例如英國民航局破例允許亞馬遜無人機,在更加寬松的管理環境下開展無人機送貨實驗。
隨著大疆的多旋翼飛控技術入局,將技術門檻進一步降低,而在大疆發布第一代“精靈”之后,則將無人機的使用門檻降到了極低,隨后就是陳章這些發燒友眼中的“小白”涌入,也將消費無人機的產業推向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步,是近兩年來無人機“事故”頻出,諸如闖入白宮事件等。
就在今年一月份,一位杭州無人機飛手在蕭山機場附近航拍下降中的民航客機,此事引來了社交網絡和媒體的關注。這件事發生的一大原因在于,無人機設置的禁飛、限飛區域和機場劃定的凈空區不一致,飛行安全有賴于飛手的自我約束。但在該事件后,大疆正在著手調整旗下無人機在機場附近的禁飛和限飛區域的劃定。調整禁飛、限飛區域后,意味著大疆無人機用戶的活動范圍受限。這部分用戶既包括普通個人用戶,也包括一些將無人機用于商業目的的航拍公司等。
擴大禁飛和限飛區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疆這類無人機公司對于商業利益的追求。但上述真實案例構成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無人機管理路徑:事件引發輿論關注,監管部門和無人機公司共同推動管理規則的演進。畢竟在正式出臺的規章制度上,目前無人機監管在國內仍舊“無法可依”。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法規標準研究所張秋婷表示,從全球范圍來看大多數國家目前仍未具備成熟的無人機管理體系,但是中國有望參照美國民航局已經發布的無人機管理規定,例如對無人機進行登記注冊,一旦發生事故可迅速追溯。
無人機為什么會誤闖機場?
讓我們回到無人機安全問題。無人機誤闖機場,如何能夠解決?設立禁飛區就可以避免嗎?強制考取飛行執照就可以阻止誤闖嗎?但題的起點其實是:為什么無人機會誤闖機場?
強制飛行執照就可以嗎?今天的無人機已經十分先進,也十分容易操作。肇事者并非不懂操作;也不是不知道無人機不可以在機場范圍內飛行。誤闖的關鍵,也不是“飛手有沒有考取飛行執照”。
強制飛行執照就可以嗎?今天的無人機已經十分先進,也十分容易操作。肇事者并非不懂操作;也不是不知道無人機不可以在機場范圍內飛行。誤闖的關鍵,也不是“飛手有沒有考取飛行執照”。
所以,即使我們立法把全國列為凈空區,頑童就真的的不會作死嗎?考個執照就有用的話,就不會有人研究反無人機系統,甚至還打算用飛鷹來抓無人機了。
關鍵是:天空不會像道路一樣,設置了大量的燈號和路標,引導飛手規劃航線。如何在空中立個路標,避免用戶誤闖或強闖禁飛區?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無人機的智能技術:透過衛星定位,在空中設立地理圍欄(Geofencing)。不過,這方法需要讓民航機構提供禁飛范圍,讓無人機公司更完善的管理地理圍欄,才能確實執行。
簡言之,無人機安全問題,絕不是“法規”問題,而是管理問題。
無人機安全,是個管理問題
誠然,汽車發生意外也會致命,我們為了避免交通意外,所以要禁止汽車在馬路上行駛嗎?交通安全并非依賴一刀切的禁制,而是依靠合理的管理、完善的道路規劃、合理的法規指引。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只能減少醉酒、超速和魯莽駕駛的事例,實際上亦無法完全根治。
由于合理的管理,在交通安全上占了極重要的地位,所以科技界才特別重視無人駕駛。因為只有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才能阻止醉駕、阻止超速、阻止魯莽駕駛,最大限度的管理好汽車。
同樣地,無人機管理才是無人機安全的最大關鍵:因為即使政府立法把凈空區擴大至全國,最終也要靠無人機的智能技術幫助,才能確實地執行。
但是,既然無人機能針對地理位置“精準禁飛”,那為什么不能更精準的進行管理?為什么民航機構不與無人機公司更緊密的配合,讓具強大智能的無人機,更有效的主動回避飛行航道?為什么要把大都會面積相若的1000平方公里土地,粗暴地劃為禁飛區?要知道不少無人機的飛行高度,甚至還比不上高達300米以上摩天大樓群!
原因我們不知道,也許永遠的不知道。可是,我們把無人機產業單純的視為“航模”產業,輕視它的重要性;沒有人認真與無人機企業合作,研究如何把無人機置入民航管理體系。如果我們連無人機也不能管理,那憑什么禁止無人機闖進凈空區?
總之,無人機監管難題已然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迅速的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迫在眉睫,法規要建立,技術也要提升,細化監管機制需要時間。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
以上內容由傳動網整理,部分資料來自維科網、智造網、機器人庫、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