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深入人們生活的旋翼無人機,擊敗人類頂尖圍棋大師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日本科學家不斷改進的美女機器人,一個個具有柔性手臂的工業機器人……到底哪一種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1月12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2017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遼寧人民出版社舉辦了我國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機器人行業成長史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國機器人》一書的首發儀式。在新書的首發儀式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權威機器人專家表示,機器人正在成為新“物種”,所以必須加強對其法律、倫理方面的研究與關注。
《中國機器人》一書以一系列生動豐富的細節記錄了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以蔣新松、王天然、曲道奎為代表的幾代中國科學家前赴后繼致力于機器人研發的創新精神、拼搏精神與獻身精神。本書從歷史縱深和廣闊的空間展開描寫,強調了深刻的思想挖掘,既有生動可讀的文學特色,又兼有較強的科普作用和學術價值,具有立體多維的社會效益。既弘揚了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忘我拼搏奮斗、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和為國效力、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也對機器人這一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科技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知識普及,對智能制造這一當今世界最受關注的高科技領域在戰略層面和科技倫理層面進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思考,其中提出的諸多前沿性觀點也引人沉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何建明先生在首發式上致辭時點出了本書價值所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最重要的理想,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可以超越自身,完成我們做不了的事,機器人就這樣應運而生,而中國機器人的發展史,則是我國科技發展“從高原走向高峰”這一重要歷史使命的最佳實踐。而能表現這一歷程的最重要作品,必須要由我國最優秀的作家來完成,我挑選了兩位最重要的弟子負責本書的創作,他們將《中國機器人》這部作品寫成了最好的“中國故事”。
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有關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成為新“人種”的問題時,中國科學院教授、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總裁,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表示,現在機器人已經跨越了產品、技術、產業的層面,全球的機器人行業基本上達成一種共識:機器人就是一個新“物種”。目前全球并不是只有科學家在研究機器人,也不僅是企業家在生產機器人,而是很多社會學家、倫理學家、法學家正在研究和機器人相關的倫理、道德、法律、法條。這是因為作為新“物種”,機器人要有一套新的社會體系來進行規范,而如果只是一個工業裝備,是沒有必要開展這方面研究的。
曲道奎表示,特別是未來機器人向智能服務機器人方向發展時,隨著深度學習、感知技術、人造皮膚等方面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可能會更多地向更接近于人類的方向演進。到了那時,就會牽扯到機器人和人類的關系,機器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機器人未來有可能會顛覆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現有倫理道德認可的規范。他認為,機器人未來肯定是一個新的“物種”,而且這個新“物種”與人類還將發生很大程度的交集,這對人類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這可能會促進人類各個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機器人超具有強學習能力,很可能在智能、功能方面要超越人類,這就導致機器人的發展以及與人類的深度交集,會對人類社會帶來潛在的風險和挑戰,甚至有國外的科學大師認為未來機器人可能會對人類產生威脅,所以就要未雨綢繆,這可能也是機器人發展受到全球關注,甚至上升為多個國家的國家戰略的重要原因:除了因為它是高新技術手段外,更多是因為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這種關系會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會越來越深入,機器人可能是人類掌握的技術手段中唯一一個對人類社會自身形成顛覆性影響的一個,所以機器人發展的持續性可能是看不到終點的。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王田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他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認為人的智能是機器無法達到的,比如人的情感以及創造性的智能,還有人類的帶有生物和機械特性的機體,從技術角度來講,是無法達到的。而且,他認為,機器不應該在所有場合都替代人類,因為這會對社會的形態造成顛覆。但他強調,最近的幾件事讓他的認識有了新變化。首先,機器可以晝夜學習,而90%的人都是用小數據、小概念、小知識來判斷大數據、大概念。人類的學習過程總是在提取事務的特征,而當需要處理的數據大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機器人則不同,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甚至不斷“喂”數據,以達到人類無法達到的學習效果。隨著相關科學技術不斷前進,這就會使人越來越依賴于機器,就像電視出現之后,人太多依賴于媒體,手機出現之后,人太多依賴于信息,而機器人出現之后,人將會太多依賴它的認知能力。
王田苗擔心,機器人的發展可能會影響人類的認知。比如原來一個人要問路是向人詢問,而現在則可能通過大數據向機器詢問,這種認知的方式就會加重宅男宅女的比例。他認為,原來人類的關系是人與人,人與社團的關系,現在已經變成人與機器,人與媒體的關系了。所以,構建針對機器人的安全性與倫理的規范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王田苗教授表示,一般將智能分為3個等級,目前的機器人基本處于感知行為的水平,科研機構和大企業正在攻關認知方面的智能,而機器人距離創造性智能方面還有比較遙遠的距離。曲教授補充說,阿爾法狗在與人類頂級棋手對戰時有時會體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比如有時它會走出幾步誰也沒有見過,甚至沒有想到過的棋,棋譜里沒有,人類圍棋大師也沒有見過,而這種妙招就是阿爾法狗的“思維的創造性跳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