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筆芯,“工匠精神”傳承

時間:2017-01-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光鮮數字的背后,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中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但核心材料筆頭的球座體卻高度依賴進口。太鋼集團耗時5年,終于生產出中國制造的筆芯。現在,一些企業已開始使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能夠制造出令世界矚目的高鐵,但為何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呢?中國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光鮮數字的背后,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小小的圓珠筆頭,蘊含著大大的“中國制造”夢。圓珠筆頭看似很小,但其中有著大的學問。據介紹,生產筆頭的設備是一種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產設備,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里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如此高精度的要求,小小“筆尖”考驗著中國制造。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太鋼集團五年多以來一直重復著試驗、失敗、再試驗,終于自主研發出屬于自己的“中國筆頭”。精度越高,要求要高,也就越考驗著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托起“中國制造”夢,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一個小小圓珠筆的問題,也是我國制造業很多領域都面臨的問題。若沒有不斷的自我突破,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就不會有制造業的突破。同時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是保證科研工作者不斷進行創造的動力。

實現“中國制造”夢還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圓珠筆頭,若沒有“工匠精神”的苦行僧式的鉆研,哪里會有突破的一天。同樣,中國制造轉型的背后還需要科研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依然前路漫漫,轉變思路,踏實研究,中國制造業水平定能再上新臺階。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