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對城市、對國家發展有多重要?根據測算,制造業領域1美元的產值,會帶動其他領域3.6美元的產出。在歐美紛紛提出“再工業化”,統領高端制造業,搶占未來新一輪制高點的關鍵時期,成都制造業該何去何從?
11月,成都編制完成了“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申報書,明確規劃了成都的“三步走”戰略,用十年時間完成從“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的升級,成為領軍中西部的先進制造業強市。
就在上周,工信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的專家們走進了布局在成都、代表全球先進水平的制造工廠探訪。通過探訪,專家組認為,成都高端產業集聚,人才優勢突出,重視發展智能制造,政府支持力度大,制造業很有優勢,發揮試點示范作用責無旁貸,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點贊成都的先進智能工廠:成都優勢突出具有后發空間
11月24日,評估會前一天,為了真實了解成都的制造業,專家組對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工作開展了現場考察。
被譽為西門子工業4.0樣板的西門子成都工廠,是全球頂尖標準、先進制造的表現。
3000多平米的工廠內,三班倒的藍領工人只有200余人。在這里,從原料到成品,幾乎都是“智能”完成,立體倉庫的機器人能實現零誤差地取遞物料,放至傳送帶。通過信息和數據的交換、計算,每10秒鐘就可以生產一個產品,每年能生產5.5億個元器件。
“智能化工廠的核心,并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機器和工人,而是通過軟件控制的虛擬工廠。將訂單的需求輸入到軟件中,會自動計算工序、材料等細節,流水線自動生產。”西門子成都工廠總經理李永利介紹,這里是世界上最低產品缺陷率的工廠之一,而且每一個不合格產品都全程可追溯,工廠產品合格率高達99.9986%。成都工廠已成為西門子在中國最大的數字化工廠,也是繼德國和美國之后西門子在全球設立的第三大工業自動化產品研發中心。
與西門子相隔不遠,成都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展現的“成都制造”也引起了專家們的興趣:公司全部依靠自主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生產出了國內首批4.5代0.7mm、0.5mm、0.4mm、0.3mm、0.2mm液晶玻璃基板,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實現了對下游產業鏈的國產化配套。
在代表著成都汽車制造業水平的沃爾沃成都工廠里,一條生產線可生產4款車型,其豪華轎車——S60Inscription,更是開啟了中國汽車工業打入美國市場的新時代,預計到年底累計出口將達到7000臺。此外,專家組還考察了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沃爾沃汽車成都制造廠、成都科學城、成都天府軟件園等。
“百聞不如一見,這一次收獲很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德群表示,成都優勢和特點突出,“我看了好幾個城市,成都的人才、產業、軍民融合、創新創業等方面優勢突出,在成都試點示范中國制造2025,可以說意義十分重大。”
“成都很有必要試點,也具備試點的條件。”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朱森第表示。
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朱高峰院士則表示,成都具有人才資源、市場優勢和后發優勢,“隨著技術條件改善、吸收先進城市經驗教訓等,成都具有后發空間。”
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成都制造”要重視融合發展
11月24日,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工作評估會現場,成都又呈現了幾組“重量級”數據:“十二五”時期,成都工業總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升為第6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4.4%,列副省級城市首位,擁有電子信息產業、機械產業、汽車產業、食品產業四個超千億產業。
“各位專家,是否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院士,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朱高峰話音剛落,現場響起了熱烈掌聲。
“成都制造”應該如何提升?專家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國產裝備使用不多是國內制造業的共性。我在成都看到,有很多一流的產品,但也有很多國外裝備和軟件,這是大國,不是強國。”在李德群看來,創建試點示范城市就是中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舉措,“希望通過試點示范,不僅看到工業產品有多一流,還能看到尖端的國產裝備和國產軟件。”
朱森第則建議成都重視融合發展,包括技術融合、研發應用融合、上下游融合、軍民融合、與其他行業融合以及和其他區域融合發展。
走“并聯式”發展道路,形成“1133”戰略架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成都制造業已成為全市產業經濟的“源”和“綱”,成都工業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領先西部地區和發揮“首位城市”作用的主支撐。
創新試點怎么起步?試點示范“試什么”?成都編制了《“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在編制過程中,著重解決四大問題。
在總體思路上,成都提出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以構建制造業創新體系為主線,打造現代新型制造業體系,實施軍民深度融合體制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產業開放合作模式創新三個創新試點,健全人才支撐、政策支持、組織保障三大基礎支撐,形成“1133”戰略架構,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成為中西部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樣板城市,在成都平原經濟區、成渝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甚至更大范圍中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從“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
今年初,成都大刀闊斧地繪制了“工業強基行動”路線圖,從產業、項目和園區三個維度,謀求產業新格局。
按照“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結合代管簡陽的歷史機遇,成都規劃建設龍泉山東側工業發展走廊,加快構建以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新區)為龍頭,加N個近遠郊區(市)為主體的“3+N”工業園區布局體系。
與此同時,成都大力推進“蓉歐+”戰略,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自貿區、天府國際機場等,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將推動“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升級。
《成都制造2025規劃》提出,力爭用十年時間,通過實施“三步走”戰略,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制造業強市行列。第一步,到2017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萬億元,成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第二步,到2020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6萬億元以上,成為國家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示范城市;第三步,到2025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3萬億元以上,成為領軍中西部的先進制造業強市。
大力推進三大創新試點
成都的城市特色是什么?在充分研究成都產業發展基礎、發展路徑、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結合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四川省首位城市”的定位和職能,成都將“創新”作為申報特色,提出了構建“創新型制造業示范城市”的目標。
在構建“創新型制造業示范城市”這一總體目標下,成都提出將重點突出“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這一內容,大力推進具有成都特色的三大創新試點: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到2019年,將搭建1個智能制造應用促進中心,建設10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實施10個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重大項目。
軍民融合體制創新方面,到2019年,將搭建2個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試驗示范平臺,打造10個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基地,推動10戶重點軍工企業改革初見成效,支持100家民口單位新“參軍”,建成10個軍民融合開放平臺。
開放合作模式創新方面,到2019年,將建設1個國際鐵路港,打造1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搭建10個海外人才工作站,建成5個國際合作產業園區,落戶280家世界500強企業,加快創建中國(成都)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初步建成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最新出臺10條專項政策
11月25日,成都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成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若干政策的意見》,從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投入機制三個方面,推出10條專項政策,支持成都工業集中發展區加快建設。其中,對新增為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的工業集中發展區最高一次性給予1000萬獎勵。
為積極推進“3N”工業園區規劃的建設和實施,進一步加快成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提升工業集中發展區承載能力,推動園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意見》明確了由市級財政設立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專項資金并納入年度預算安排。據了解,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設立工業園區發展基金、支付租金(基金所投項目)和對項目進行獎補。主要支持“3N”工業園區,重點支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中外合作園區(平臺)、蓉歐陸港產業園、軍民融合產業園等。重點支持工業園區內的場地平整、道路、供電、供水、供氣、供熱、排水、排污、通訊、網絡、園區循環改造等工業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集中發展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此外,為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對于以下幾種情況進行重獎:對新增為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分別一次性給予1000萬元、200萬元資金獎勵;對新創建的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及其他專業化基地,按照國家級200萬元、省級50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對新創建的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按照國家級500萬元、省級300萬元的標準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