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動力電池市場需求攀升,回收規模將達百億元

時間:2016-11-1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最新研究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35萬輛,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總量,預計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挑戰55萬輛。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最新研究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35萬輛,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總量,預計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挑戰55萬輛。

繁華的新能源車市下,動力電池市場需求不斷攀升。同時,受限于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未來報廢的動力電池數量也極為龐大。

研究機構預計,到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將達125Gwh,報廢量將達32.2Gwh,約50萬噸;到2030年,動力電池報廢量將達101Gwh,約116萬噸。

前景: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達百億元級別

我國動力電池以鋰電池為主,雖然作為綠色能源,動力電池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污染環境,不過,報廢后的動力電池對環境是有危害的。比如電池正極的金屬離子、負極的碳粉塵、電解質中的強堿和重金屬離子,有可能增加土壤的PH值,或者有毒氣體等。

鋰離子電池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價金屬,比如鈷、鋰、鎳等,如果加以回收利用,動力電池有望創造出新的價值。

超百萬噸報廢電池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產生,在環保與經濟利益雙重驅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動力鋰電池回收市場前景

僅以動力鋰電池為例,業界認為,到2018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回收市場將達50億元,到2020與2023年,動力鋰電池市場規模將可進一步增長到136億元與311億元。

現狀: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成熟,體系落后

動力電池回收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針對沒有報廢只是容量下降無法被電動汽車繼續使用的電池,讓其在其他領域(比如電力儲存)發揮余熱;二是對已經報廢的動力電池拆解、回收與再利用,這是動力電池回收的重點。

動力電池的回收技術以濕法回收為主,雖然濕法回收工藝技術復雜,但其有價金屬回收率最高,因此備受各國青睞。

我國在動力電池回收技術上已經成熟,不過,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仍舊落后,主要表現在回收網絡不健全、回收企業規模小、專業的動力電池回收公司少(僅有深圳格林美、邦浦循環科技、超威集團等是專業的動力電池回收公司)三方面。

造成上述落后局面的原因眾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動力電池拆解成本高企,現階段無盈利可能,企業不愿參與。據一家采用機械法和濕法工藝回收磷酸鐵鋰電池的廠商透露,公司回收處理一噸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在8540元,而從中獲得的收益(再生材料價值)為8110元,虧損430元。

其二,動力電池回收缺乏有效監管與執行。我國出臺的《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技術政策(2015年版)》,提出明確建立動力電池編碼制度,建立可追溯體系,同時明確了動力電池回收責任主體與追責方式。不過,當前回收政策還缺乏監管,車企和電池供應商執行情況不佳。

破局:參考發達國家電池回收經驗,我國還缺什么?

受限于當前動力電池回收高企的成本,業界認為,國內動力電池回收破局還要依賴政策主導。

發達國家中,廢舊電池法規已經相當健全,體系也更加成熟,值得我國借鑒。

美國動力電池回收以市場調節為主,政策約束為輔??沙潆婋姵鼗厥展?RBRC)和美國便攜式可充電電池協會等服務組織在市場上不斷引導公眾配合廢舊電池的回收工作,同時,政府針對廢舊電池生產、收集、運輸與貯存等提出了技術規范,并且確立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和押金制度。

歐盟則強制要求電池生產者承擔回收費用,且對電池使用者提出了法定義務。以德國為例,電池生產商必須在政府登記,承擔主要的回收責任;銷售商需要配合電池生產商的回收工作;消費者澤需要將廢舊電池交回制定的回收網絡。

另外,依靠基金與押金制度,德國已建成了歐洲最大的鋰電池回收組織,當前電池回收以工業電池為主,未來廢舊動力電池也將包含進這一回收體系中。

日本廢舊電池回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廢舊電池回收后將運回給電池生廠商,政府對這些企業進行補貼,以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目前,企業已經是日本電池回收體系的先鋒,包括日產、本田、三洋在內的企業都參與進電池回收與再利用的工作中。

從發達國家廢舊電池回收經驗來看,我國要想建立成熟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除了明確誰是責任主體之外,還需要明確終端消費者的義務,加強宣傳,引導其配合電池回收工作;另外,明確的賞罰機制調動企業與消費者參與積極性,完善的監管制度確保法規能有效執行也非常有必要。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