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在波士頓起居室的三維顯示窗口一眼望出去,能看到阿爾卑斯山,某種意義上講我已經在瑞士了。”尼葛洛龐蒂預言了虛擬現實(VR)熱潮。但目前虛擬體驗還有點虛。如何不打折扣地以假亂真?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中國VR專家們各抒己見。
隨著這幾年的VR熱,很多人體會過戴上顯示頭盔,拿一根操作棒點點劃劃的感受。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桑新柱認為,目前的問題一是顯示分辨率不夠,二是內容制作難。這也是共識。
來自“小鳥看看”公司的劉凱說:“我們公司是做虛擬現實頭盔的。用戶反映最突出的問題,一個是清晰度,顆粒感太強,好像回到了幾年前看手機的時候;另一個是感覺累,或者說有壓迫感。”劉凱說,景物設計近了更有沉浸感,但壓迫感也加強;他認為,虛擬場景設計時,應該注重遠方背景,遠近結合會大大降低壓迫感。
來自長虹公司的嚴群說,他們已經可以做到16K分辨率的頭盔式顯示。有的公司已經做出懸浮在空中的分辨率顯示器,那是真正的三維顯示。
上海科技大學教授虞晶怡認為,終極辦法是“把所有的光線采集下來,然后在頭盔里面把所有的光線投射出來”。但這種辦法太昂貴。不如跟蹤眼球,根據眼球位置安排光場數據,實現虛擬對焦,實現眼睛沒法區分真假的效果。
內容缺乏也是專家們抱怨的主題。有人說,幾年前電視臺的3D頻道還放值得一看的歐美風光片,現在則都是養生和購物之類不適合3D表現的變相廣告,惡化了觀眾對3D節目的印象。
有專家試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計算機把豐富多彩的2D節目轉成3D。聚力維度公司的創始人趙天奇說,他們的卷積神經網絡技術自動將2D節目轉3D,機器效率之高人工比不了。他們實現了全球第一部電視劇轉制,完全VR觀看。沙龍現場演示中,觀眾戴3D薄眼鏡看了足球賽和電視劇,原先的平面視角被加上了景深。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翟振明帶來了更新奇的主意,他實驗室的“無縫穿越”讓人分不出真假。
在實驗室坐上車,戴上頭盔。透過頭盔看到的一開始是實景,沒有任何虛擬物。車開動后,虛擬物陸續進來。第一個場景是實驗樓邊上的過道,第二個場景是北京街頭,第三個是紐約街頭,第四個場景是天上,下一個場景回到中山大學門口,最后返回實驗室。乘客中途可以下車,摸到“路邊”的燈柱和凳子,還跟真人保安打招呼。
翟振明說,參與實驗的乘客最后會問:“到底車開出去了嗎?”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