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普及?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保的要求提高,新能源汽車受到行業追捧而發展迅速,各種高科技術應用于汽車領域,很可能取代動力汽車成為時代的主題。
然而,“英雄”成長之路總是坎坷,伴隨著各種不利因素,2016年已接近尾聲,看似風平浪靜的這一年,在汽車圈卻早已“風起云涌”,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似乎從未安然過。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產業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主要歸功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高額的財政補貼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謂“錢”景一片光明,但是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即使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依舊沒有預期那樣迅速搶占所有汽車市場,那么,是什么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普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在逐一暴露。
是什么阻礙新能源汽車普及?
續航能力不足。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因素使其未大規模走向市場,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續航里程問題。目前市場中,大部分車型續航里程在200公里以下,但業內專家表示,“300-400公里應該是讓消費者能夠放心使用的續航里程。”
充電設施不夠普及。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主要是在公共服務領域,以公交車、出租車、專用車推廣為主,基本不涉足私人用車領域。因此,初期的充電設施也是圍繞公共需求布局的,以快充站、快充樁建設為主。如今,在突發的私人市場需求面前,充電配套設施的建設顯然還不夠完善。
核心技術缺失。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產銷大國,但就新能源汽車產品來說,能夠真正打動消費者的仍在少數。新能源汽車推廣初期,為了激活市場而實施的高額財政補貼以及補貼的普惠性,帶來了諸如騙補、產能過剩、粗制濫造等一系列問題。在客觀上影響著技術路徑的選擇,甚至影響了技術創新。
電池回收與處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動力電池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有效回收和做好回收再利用顯得尤為關鍵。以電動汽車動力電池5-8年的使用壽命計算,預計明年起,我國將迎來首批動力電池“退役潮”。我們不能忽略廢棄動力電池將的潛在危害——大量報廢的動力電池威脅著自然環境、國民健康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16新能源汽車行業暴露出來的幾大問題
1、肆意騙補
今年9月,財政部官方網站正式公布了五家車企涉嫌騙補,而在消息公布不久后,一則題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的Excel文件在微信中被肆意轉載。實際上,新能源汽車騙補早已成了行業的“潛規則”,而造成當下騙補之風盛行的“罪魁禍首”則是高額的補貼以及監督機制的疏漏。
2、產能過剩
雖然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但不可忽視的是,即使在市場規模上超過了國外,但技術上仍存在嚴重的落后,甚至出現了產出低、效率低的情況。而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過熱,作為淘金的商人,豈有放過如此良機的道理,便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致使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也迅速擴張。
3、二手車殘值率低
或許因環保的理念,或許因較低的電費支出、政策補貼紅利,使得新能源車近年來人氣飆升。但當消費者想賣掉手中的新能源車時,竟會發現無人接手。
據了解,一輛江淮iEV純電動新能源車,使用時間還不到一年貶值近70%,如果這么算下去的話等開五年的時候可能殘值就剩不到10%。另外,由于新能源車新車銷售尚處于推廣階段,二手車需求量更少,一旦收購可能壓在手里,資金成本也會增加。
此外,以北京為例,與燃油版二手車能夠轉出北京市場不同,目前接受新能源車的多為北京、上海、廣州等新能源車推廣城市,周邊省市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如果僅在北京市場銷售,新能源二手車很難有銷路。
總之,不論作為一般消費者或是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問題上都要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想想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大肆進軍投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話,這一系列問題如何解決?不可否認的是在汽車領域國內欠缺的不只是技術,所以,不管是國家層面或車企,不得不深度思考新能源汽車發展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