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在重新劃定新能源汽車范圍、強化新能源產品安全監控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準入門檻。同時,國家四部委在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也提出將會規范調整。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政策密集調整期。
“碳配額”或替代補貼
預計將于2018年正式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是指汽車企業生產和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相對于燃油汽車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企業可通過生產、進口新能源汽車生成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或從碳排放市場交易獲取新能源汽車“碳配額”。制定該政策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伴隨著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退坡,“碳配額”替代補貼政策將有助于防范企業騙補以及平衡高投入;另一方面還能通過市場力量激勵和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目前,這一新政的相關細則尚處于討論階段,其中“碳配額”價格成為關鍵。
財政部:加強監管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有四大調整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仍需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對未來的財政補貼政策近期將有所調整。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仍需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
新階段遇到新問題,財政政策需調整、跟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駛入快車道的同時,一些新問題開始顯現。比如:新能源汽車在安全性、一致性方面確實存在一些隱患,企業對補貼政策的依賴、動力電池核心技術尚未突破及充電設施建設存在瓶頸、產業大而不強、重復建設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
工業和信息化部:狠抓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在發言中透露,未來將從三個環節狠抓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
第一個環節:準入環節。一是要建立完善標準體系。我們已經組織制定了電動汽車遠程監控標準。第二個環節:生產銷售環節。一是要督促企業做好生產一致性的監督,二是要加強市場監管,建立整車動力電池市場的抽樣檢驗制度,對存在嚴重隱患、故意造假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第三個環節:使用環節。一是要加快健全運行的監管體系,加強標準宣傳,推進生產企業、地方和中央政府三級監管網絡平臺的建設。二是督促生產企業不斷提高售后服務能力,信守產品的質保承諾,合理布局售后服務網絡。三是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檢驗的管理,研究適用新能源汽車特點的檢驗項目和檢驗周期。
控制系統成必備行業洗牌加速
讓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企業最為關注的規定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新能源車企具備控制系統的開發能力,以及車載能源和驅動系統的集成和匹配能力。而此前車企只需要掌握車載能源、驅動系統、控制系統三項“核心技術”之一即可。
這意味著,控制系統將成為新能源車企必須具備的能力。實際上,為了獲取高額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有些新能源車企匆忙上馬新能源產品,不少車企都不具備控制系統的研發能力。對于中小新能源車企,龐大的研發費用將成為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即便是資金實力雄厚的互聯網車企,要從零開始搭建完整的研發體系也并非易事。
新能源汽車將告別“野蠻生長”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準入門檻偏低,表現在低成本、低品質、同質化產品現象嚴重,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苗頭。2012年到2015年,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推薦目錄的車型從639款增加到3411款,但產量達到1000輛以上的只有77款,其中227個乘用車車型中產量1000輛以上的只有43款。
業內專家預計,新的準入規則實施后,預計兩年內達到條件的新增整車企業為10家左右,并且不再新增自制底盤的改裝類生產企業。同時,預計兩年后現有119家整車企業約有2/3的企業可達到條件;現有85家自制底盤的改裝類企業約有1/10的企業可達到條件。
互聯網造車不能說造就造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外資進入新能源整車領域也與常規車一樣面臨50%股比的要求,要考慮到新能源車未來規模化量產的可能性,目前互聯網造車企業中,不少采用國外開發、國外建廠生產的模式,一旦進入中國市場想取得資質,也需符合國家投資的管理規定。
仍需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
由于承擔著汽車業“彎道超車”的重任,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直備受政策優待。從現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優惠政策完全退出還不現實,但完全可以創造條件,讓市場優勝劣汰。相關部門已經明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逐漸退坡,相信車企會因此重拾危機意識。而工業和信息化部這次的意見稿又要求加強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監控。接下來車企勢必將圍繞產品品質展開競爭。可以預見的是,由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的關鍵。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