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技術還不發達的過去,無數疾病纏身的鮮活生命就這樣逝去,一旁的醫生和家人卻束手無策。隨著國力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曾經無法醫治的疾病也有了良方可以對癥下藥。而在人工智能火爆的今天,醫療機器人的出現更是給醫療領域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機器治療助力醫療過程簡化,給予病人更精確的治療。
醫療機器人,是指用于醫院、診所的醫療或輔助醫療的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型服務機器人,它能獨自編制操作計劃,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動作程序,然后把動作變為操作機構的運動。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風口隱隱浮現,其中醫療機器人更是受到各界追捧,市場潛力不斷釋放,有望成為服務機器人領域的下一個投資熱點。
腫瘤消融醫療輔助機器人現身機器人大會
在20日開幕的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新松公司正式對外推出我國首臺應用于腫瘤治療的消融醫療輔助機器人。一尺長的鋼針,握在手臂靈活的機器人手中,只見它左轉右轉,靈活地避開人體骨胳,精確地點擊著腹腔中的腫瘤。目前,這種熱消融治療技術已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實驗。
“醫療輔助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人體上身多位置、多角度的定位功能,還可在磁定位傳感器的導引下,主動避讓人體骨骼對進針的影響。將機械人本體、熱消融設備、導航系統、診療床等技術集成一體,實現了占地空間小、功能多樣化的醫療輔助治療。”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介紹。
熱消融治療技術作為治療腫瘤的可靠方法已被國內外各大醫院在臨床中應用,而與其配合的輔助機器人技術備受關注。新松公司研制的醫療輔助機器人,基于柔性多關節機器人平臺進行研發。它采用了多層次安全控制技術,實現對于關鍵信息的冗余控制,不但確保機器人在手術過程中的穩定性與位置控制的精準,也確保手術過程中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
科技巨頭紛紛投資醫療機器人
使用者只需迅速說出病狀,例如關節變形、眼睛發紅、咳嗽等,百度就能迅速給出診斷建議(75%的幾率為流感),并為用戶找到最近的醫療專家。百度在2015年推出的這款類似于網絡醫生的語音翻譯app,支持語音輸入,比手寫輸入方便得多。這個項目名稱叫做“尋醫問診”(AskADoctor),據百度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員透露,百度的目標是研發醫療機器人。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科技公司向醫療科學進軍已成為趨勢。醫療機器人這塊大蛋糕極具誘惑力,不僅是微軟,各路大咖也都是卯足了勁兒,紛紛發力。
據外媒報道,微軟開發了一個能夠“消化”每年發表的癌癥治療學術論文的機器學習項目Hanover,其設計師HoifungPoon目前正在與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Knight癌癥研究所研究人員合作,通過Hanover系統尋求能夠有效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預測藥物的有效性,并為病患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眾所周知,癌癥是由基因突變引發的,所以找到突變基因對特效藥的開發幫助極大,病患存活率也將大大提高。2015年的研究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八百種與癌癥有關的藥物和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基因測序速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對相關研究有很大促進作用,這意味著更多癌癥患者能獲得與他們病情有關的詳細資料。
Knight癌癥研究所研究人員Poon表示,機器學習技術能夠自動分析研究論文中的數據以及臨床試驗、影像學診斷報告、電子醫療記錄的結果,它們對癌癥研究的幫助會越來越大。而Hanover項目旨在能幫助醫生更好地掌握資料,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會診。
谷歌、蘋果也有志于進軍醫療機器人領域。
醫療機器人發展困難重重
醫療機器人的高精度、高強度,既可讓手術成功率提高,也可大大減少醫生工作量,保護從事高危項目的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還可讓手術安全性大幅提高。這些優勢直接導致了醫療機器人可廣泛用于外科手術、康復治療等領域,市場前景可觀。
相較于國外產業發展的成熟,我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多數企業仍停留在研發或臨床試驗階段,尚沒有實現產業化。
2015年5月,《中國制造2025》戰略出臺,要求“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提及的十大領域就包括高性能醫療器械,其中一點就是要求重點發展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
目前,醫用機器人的分類并不統一,不過一個常見的分法是除了上述護理機器人以外,還有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等。其中,手術機器人產業可謂風險最大,回報也最為可觀。
據了解,現在使用手術機器人最多的是大醫院的普外科、腦外科、婦產科和骨科等。其中,用于微創腹腔鏡手術的“達芬奇”是商業化最為成功的代表之一。
自20年前在美國問世以來,“達芬奇”經過幾代更迭,現在主要用于心臟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等相關的微創腹腔鏡手術,輔助醫生多方位觀察病灶結構和細節,手術動作更穩定、精細,創面小。
但達芬奇等高端醫療器械在國內推廣的最大障礙在于手術成本高。東方富海合伙人和醫療健康基金管理人王培俊稱:“引進一套達芬奇的手術操作平臺動輒逾千萬元,單次手術耗材一套2萬~4萬元。”
他補充道:“業內普遍看好手術機器人的前景,關鍵是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當前,國內外部分企業的解決方案是簡易版的手術機器人,目標是在維持手術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手術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和售價,同時也降低耗材的成本。”
康復機器人難以做起來,因為去醫院就診的康復病人太少,愿意為購買這個機器人掏錢的患者不多。此外,國家政策對康復類項目的定價不高,醫院不愿投大量資金進去。
不僅如此,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骨科中心主任桑宏勛看來,這些機器人只能機械性地完成一些勞動,完成的工作有限,自由度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廣度很難與人相比。“而且,機器人只是回答一些固定的問題,患者如果問了非常規的問題,它就回答不了,也難以給患者人文關懷。”
金無足赤。醫療機器人面臨著一系列發展難題,而在步入市場化過程中,成本高更是一個困擾醫院和企業的痛點。但我們也許應該樂觀看待這一境況,就像桑宏勛所說:“毋庸置疑的是,醫療機器人代表了新的方向。”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雷鋒網、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智能制造網、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