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勞動力紅利正在如潮水般退去,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希望用機器人來抵抗“用工荒”的危機。盡管富士康已經在中國各大生產基地安裝了4萬臺機器人,替代了近6萬工人,但跟富士康總計120萬的工人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血汗工廠還將繼續存在……
富士康將用機器人來應對用工荒
到目前為止,盡管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臺“富士康機器人”被用于組裝蘋果公司的產品。但富士康自動化技術委員會總經理戴嘉鵬表示,當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產1萬臺機器人,將來這些機器人都有潛力取代人類勞動力。他還表示,除了自主制造機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購其他機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還計劃生產醫用機器人。
得益于先后代工諾基亞與蘋果等手機巨頭,富士康一躍成為全球電子代工之王。然而,受蘋果“剝削”供應商、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富士康利潤微薄,生存艱難,這些確實是富士康的心中之痛。
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21.6萬元成本(1人民幣折合約0.1483美元),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5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人力成本的23%。
“短期來看,換機器人的成本比傳統人力的成本高,但是長期看下來,一次性投入的成本是比較大,到后面3~5年內就能收回成本,所以,從這個角度去測算的話,一次性投入使用機器人還是合算的。”業內人士指出。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機器人在使用方面還是有局限的,機器人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比較前端的流水線操作,而給iPhone上組裝螺絲這種需要靈活度和精準度的活兒,機器人目前還很難勝任,他們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機器人替代的工序不到50%。
機器能換人卻又離不開人
郭臺銘在2015年度大會上,明確宣布將于2020年實現30%自動化。這意味著,富士康還將繼續淘汰一大批一線的流水工。
如果富士康實現30%的自動化,工人數量的銳減將不可避免。就算機器人介入生產無法替代人類,但數量比人多卻是趨勢。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即使機器人數量會比人多,但是機器人生產同樣離不開人。因為,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后的工廠內,一定會出現操作工減少、技術工增多的新生態,工人結構將從金字塔形向梯形轉變。
這就要求員工自主轉型,轉型成功的員工將成為機器人的主人,不僅不會被裁掉,工資還會上漲。據富士康內部員工透露,一位經過機器人培訓后成功轉崗的員工底薪從2000多元提升至4000多元。
其實從2011年宣布投入“百萬機器人”開始,富士康有意識培養員工轉型。據內部員工透露,富士康深圳觀瀾廠區引入機器人后,大專學歷的員工可以自愿報名,在江蘇南通精密模具培訓中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封閉式培訓,這些課程主要是關于自動化操作。
考慮到流水線工人學歷普遍不高,富士康允許員工先報考富士康與高校、培訓機構合作的IE學院,拿到大專學歷后再參加培訓。其中,課程深造的費用是工廠與員工各出一半,比如要拿到武漢理工大學的大專學歷,兩年學費16000元,工廠會補助員工8000元。
即便如此,富士康機器人換人的速度與技術人才數量、質量的儲備依然難成正比,這也是企業升級智能制造面臨的共同問題。雖然機器人已經正在大范圍的替代人,但是卻對高精尖的人才更加渴求。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也可能得不償失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21.6萬元成本,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5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人力成本的23%。
但是,亞洲制造業協會、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認為富士康機器換人并不僅僅是因為勞動力成本的緣故:“高精密產品的生產需要一些穩定性更好、更尖端的設備,需要一些更高水平的自動化裝備。由于機器人穩定性很好,又是高精尖的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屬于中低端的產業,因此,富士康的轉型也是往中高端的產業考慮的,富士康用‘機器人換人’說明其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我認為主要是提高科技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兩個角度來考慮的,不僅僅是從勞動力成本上升來考慮的。”
但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2017年款iPhone新增了兩家供應伙伴:頎邦科技和旺矽科技。
對此,虎嗅網知名作家王新喜評論表示,富士康通過大量機器人,或者說只是簡單的機械臂驅動的相關生產線,可能無法適應未來蘋果更高的質量要求。因為通過引進大量機器人來代替流水線工人,這意味著富士康需要長時間保留與沿襲著原有的機器人對應的生產線,但蘋果對質量與品質的要求是不斷變化與提升的。
王新喜表示,對于一家緊跟當前智能手機龍頭訂單的代工廠而言,員工比當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機器人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在蘋果對新的零部件要求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迅速配備不同的員工調整生產線,跟進需求變化。“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才是蘋果供應商的核心優勢,只有他們才能應對緊急需求的改變,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創新需求的沖擊。如果機器人可以輕易代替人力生產iPhone,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何不自己建立機器人工廠來批量生產呢?富士康的價值又在哪里?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