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一則重磅消息:
歐盟委員會官網顯示,當地時間10月13日,歐盟委員會已根據歐盟合并條例批準了中國美的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德國庫卡股份有限公司。
10月13日,美的集團(000333.SZ)公告,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審核通過了公司就收購庫卡向其提交的要約收購文件。
當地時間10月13日,歐盟委員會已根據歐盟合并條例批準了中國美的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德國庫卡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美的確定的戰略計劃,庫卡有可能將在2020年之前超額完成其設定的40億至45億歐元收入目標,其中10億歐元預計將來自中國市場。業內觀察人士認為,一旦美的收購庫卡成行,庫卡在中國地區的收入有望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對于美的來說,庫卡的核心優勢在于機器人綜合制造實力強、下游應用經驗豐富,美的希望通過此次收購,布局機器人領域的中游總裝環節,并積累下游應用經驗,為其在中國推廣做足鋪墊。同時,白色家電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已經逐漸成為制造領域里的趨勢之一。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無論是美的,還是富士康,這些工業機器人領域“門外漢”,卻十分熱衷。隨之而來的是,是社會對工業機器人大規模使用將引發“失業潮”的擔憂。國慶期間,一則新聞給假日平添了一絲緊張氣氛: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加速,每年有上萬機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蘇昆山工廠已裁減6萬員工。
智能制造的時代,雖有很多人表示了“失業”的隱憂,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機器換人確實是制造業的一大趨勢,但卻不是未來制造業的最大特點。真正的未來制造,或者說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滿足人類個性化需求的制造。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時代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會丟掉“飯碗”。在過去20年中,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美國制造業總產值增加了近40%,達到了創紀錄的2.4萬億。雖然工作崗位減少了,但產值卻在增加。同時,從業人員的教育水平有了巨大進步,他們能獲得更高的報酬,產品附加值也更高,而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技術也在不斷提高。
事實上,美國制造業目前依然有200萬的勞動力缺口,勞動力老齡化是其主要原因。眼下,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年齡達到了45歲,這一平均年齡在全美非農職業中可是相當高了。而年輕一代中,基本沒人愿意從事制造業。
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機器人并沒有搶走我們的飯碗,相反,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好了。
機器人安全可靠守秩序。此外,機器人的性價比也更高,只需12個月就能收回成本。這是制造業成本壓縮和創新放緩背景下的最佳選擇。
同時,相應的成本縮減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效應。在北美,更多理想的制造業崗位被保留了下來,制造商也可以有更多精力專注于創新。雖然需要更高學歷、更高技能水平的新工作崗位會在短期內造成部分人失業,但卻符合工人和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
工業機器人正在引領整個行業的革新,它們并不是要砸了大家的飯碗。相反,這些新技術為當地保留了更多產業,同時還提高了自動化、生產效率、生產安全以及生產力水平,它讓制造業顯出新的活力。
工業機器人時代,制造商必須充分發揮每個工人的生產效率,同時幫助營造具有安全意識且令人滿意的工作環境,這樣才能留住員工和履行其社會責任。機器設計會顯著影響這幾個方面。
讓機器設計最大程度地增強多元化勞動力隊伍的安全保障、生產率和適應力,這對于制造商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有助于確保機器制造商遠離責任風險和法律訴訟。
制造商必須遵循一種機器安全理念,其中包括我們稱為3C的三個方面:文化(cultural,行為方面)、合規(compliance,流程方面)、資本(capital,技術方面)。
綜合來看,未來的制造將更尊重人的差異性。個性化制造,才是真正的“未來制造”。相比于機器換人在大工業生產時代的最后絕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本文綜合羅克韋爾自動化、南方周末等資料,由中國傳動網整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