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富士康“機器換人”加速 然離真正的智能制造依舊尚早

時間:2016-10-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國慶期間,一則新聞給假日平添了一絲緊張氣氛: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加速,每年有上萬機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蘇昆山工廠已裁減6萬員工。

國慶期間,一則新聞給假日平添了一絲緊張氣氛: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加速,每年有上萬機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蘇昆山工廠已裁減6萬員工。

雖有很多人表示了“失業”的隱憂,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朋友圈有不少人評論說,未來已至,這就是智能制造的時代。

我認為,機器換人確實是制造業的一大趨勢,但卻不是未來制造業的最大特點。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肇始,講的故事就是機器如何換人,昨天的燈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燈工廠,只不過“換”的規模不同而已。

智能制造

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大數據的時代本質上是一個智能時代,因此,我們習慣于把未來的制造稱為“智能制造”。但我認為,僅僅把“機器換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個正在流行的大眾誤解。機器換人只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問題,所沿襲的仍是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傳統思路,只是實現了自動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真正的未來制造,或者說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滿足人類個性化需求的制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產流水線有多先進,取代了多少人工,其制造的iPhone仍是萬人同款,這就代表不了未來的制造。

沒有數據,再多機器人也是傳統制造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已逾200年,商品種類、使用功能極大豐富,要什么有什么,看起來,文明成果斐然。但是,人類的需求被真正滿足過嗎?

其實不僅沒有,某種程度上說還后退了!

手工作坊,量身定做,環肥燕瘦,慢工出細活,總有一款適合你,可是工業化時代,就那么幾個尺碼,就那么幾套版型,大家都在遷就。

商場買的衣服要么領口窄一節、要么袖子長一寸,胖子買件寬松衣服、長腳買雙大鞋都是奢望,多少人只能“將就”?

工廠取代手工作坊,帶來了極豐富的工業產品,但卻粗暴地抹平了人與人的差異,傳統制造業無暇顧及個性化的長尾需求。

這是傳統制造業的“原罪”。

機器換人可以提升效率,但無法改變這種固有的結構。如果說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過低級。所以我認為,富士康的機器換人,依然只能歸入傳統制造業的范疇。

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就必須有個性化的數據。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數據采集、分析,無論高矮胖瘦、四肢長短,都可以照顧到,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腳形千千萬萬,合不合腳當然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讓制鞋商也知道呢?

占有充沛的人體數據,是縫制合體衣服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張紙臨摹下腳型,而傳統制造業的應對辦法是采集盡可能多的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制作一系列版型,將之標準化。為了收集數據,江蘇無錫一家襯衫生產企業曾在當地菜市場門口立起招牌,雇傭大學生用身高體重測量儀免費為路人測量身體。

這種原始、人工的數據采集方式正被新的技術顛覆。

日本DreamGP公司研發了3D腳型自動測量儀“CUTE”,用戶從開口部分伸腳進CUTE,在內部,激光器能15秒內測量一只腳的3萬個數據點,包括腳長、腳寬,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數據。據此,“內底專用切削機”15分鐘就能加工一只合腳的內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制作內底,最短也要1周。

3D自動測量儀

3D腳型自動測量儀“CUTE”

除了雙腳,還有胸罩。據說全世界八成女性穿著不合身的胸罩。目前歐美已經出現了多家融合數據收集和3D打印技術的企業,嘗試為女性提供“真正”貼身的內衣。

數據收集技術的普及,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讓傳統工業站上了一個更廣闊、更精細、更個性化的空間。

今年上半年,杭州的先臨公司研發了一款能快速采集人體數據的3D掃描儀。這款掃描儀由安裝于暗棚的8臺照相機組成。掃描時,身著特制緊身衣的個人站在棚內,“咔嚓”1秒鐘,人體各項數據就被采集了。半分鐘后,電腦就能解析出20多個數據并上傳至平臺。該公司正在和一家西服生產商協商合作,準備在全國各大城市投入5000輛移動掃描卡車,在人流密集的街頭為客戶采集數據,然后推出個性化的訂制西服。

正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基因,人人都有自己的數據。數據也是細微差別的放大鏡。數據越精細,越能凸顯人與人的細微差別。2014年,奧巴馬成為第一位接受3D掃描和打印的總統,為了收集到準確的數據,有50組LED對他打光,保證頭部及上身正面有足夠光照,14臺相機對他拍照。工作人員手持3D掃描儀,對他上身到頭部的各個角度進行掃描。根據這些數據制作的奧巴馬上身像栩栩如生,如今存放在美國國家肖像館。

真正能代言“未來”的是個性化制造

這其實是傳統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現代化生產的一種結合,因為有了自動化生產和數據的聯姻,這種在200多年來長期存在的、效率和個性難以兼顧的矛盾第一次有了解決的可能。

所以,不是換上機器人,就能迎來智能時代。只要我們的制造業還視眾人為一人,他就還是傳統的制造業,未來的制造將更尊重人的差異性。個性化制造,才是真正的“未來制造”。相比于機器換人在大工業生產時代的最后絕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3D掃描

手持3D掃描設備“go”

人有千萬面,需求千萬種。可以想象,人類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猶如隱藏在海底的冰山,非常巨大,只不過受制于上百年傳統制造的局限,它一直被靜靜地壓抑在海面之下。隨著個性化數據采集的出現,個性化消費的需求將會大規模爆發。

不僅是工業制成品,這些個體化的數據,還將帶來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健康服務。

例如,在中國的火車站候車廳,我常看到量身高、稱體重的投幣測量儀,它們有時還幽默地建議用戶“嗨,你該減肥了”。這些測量儀還蠻受歡迎,說明人們有了解自己的迫切需求。但是,這些測量儀的數據精度、粒度遠遠不夠,價值并不大。

最近,澳大利亞的3D掃描儀mPod,開始進入美國的健身房和商場。用戶只需進入這個看起來像照相亭或更衣室的設備,脫下外套,便可通過紅外傳感器掃描全身,整個過程僅需7秒就可以獲取20萬個數據點。

通過這些數據,人們不僅知道身高、體重,還能計算出脂肪成分、臀部腰部比例等細節數據,高端付費用戶能從APP里看到一個更詳細的身體分析報告,報告中為用戶提供不同的健身、飲食建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