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同樣也是大部分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不過,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夯實發展基礎的必要性,同樣也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面對這種境況,我國智能制造產業該如何破局重生是各制造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6年9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辦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經驗交流會暨CPS發展論壇”會議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并講話。他指出,目前全球制造業發展出現新態勢,制造業處于數字轉型新階段,互聯網與制造業相互融合是未來發展的主線。
以“互聯網+”為抓手全面推進產業發展
在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的這幾年,中國傳統制造行業一直低迷,實體經濟不振。但實際上,許多前沿技術創新恰恰是硬件與軟件、制造業與服務業高度融合的,制造業恰恰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互聯網+制造”不一定是智能制造,但是要實現智能制造一定離不開互聯網。智能制造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術是在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和制造裝備智能化,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智能制造,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大趨勢。
中國制造的智能化路徑,要以“互聯網+”為抓手,全面加快工業1.0升級、2.0補課、3.0普及、4.0示范,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流程管理的數字化、企業信息的網絡化、智能制造的云端化,從而不斷注入新動力、開拓新市場。
智能升級加速產業決勝還看柔性制造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制造時代,但這并不會導致整個工業體系一夜之間江山變色,智能制造其實就是一個“柔性的過渡”,或者說這是一個面向“柔性自動化”的持續創新、演進過程。多年以來,中國制造業持續推進產業升級以尋求競爭力提升,而具體做法就是不斷進行生產線的自動化升級改造。但這也使中國制造商逐漸面臨“剛性自動化的窘境”,即生產線缺乏柔性、調整力不足,以致影響到市場適應性。
工業4.0或者智能制造最終都是要實現高度自動化條件下的柔性生產,柔性自動化可以說是工業企業贏得智能競爭力的決勝點。但實現柔性化生產,克服管理剛性和技術剛性并不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產品端創新(設計創新或營銷創新)才是實現柔性制造的最大突破口。中國制造業除了要大規模改造生產制造系統,使之具備柔性化生產能力,更要在終端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上有所作為。
更多資訊請關注智能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