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能源需求增速下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升。能源供給形勢迎來新局面,煤炭產能嚴重過剩,電力、油氣供需形勢寬松。面對新形勢,我國能源行業將如何應變?具體行業又該如何順勢而為?發展困境又該怎么借機突破?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8月20日在由國家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承辦的“第一屆能源新材料與器件學術論壇”上,專訪了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原主任杜祥琬。
能源行業步入新常態
記者:新常態下能源行業出現了哪些新形勢?
杜祥琬:“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轉入新常態,能源行業也進入了新常態。
經濟進入新常態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應消極看待。此前大家習慣于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但這實際上不符合中國的客觀規律。比如,2008年為了保證增長率達到8%,極大提高了投資,刺激了GDP的增長,卻偏離了經濟的客觀規律。因為在經濟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潛在增長率”,即全社會各種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所能允許的增長率。2008年時,經濟已經沒有這么高的允許度,刺激政策最終產生了人們不想看到的效果。所以,今年提出要“去產能”和“去庫存”。
進入新常態,就是讓大家不要再熱衷于高速度,而是要追求質量,讓經濟發展更從容、健康。這是新常態的本質。這就給能源行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因為在新常態下,能源需求增速也隨之放緩。當前能源供給能力也出現了過剩,比如電力,現在僅煤電產能就已超過實際用電需求。
記者:截至7月底,全國6000千瓦級以上火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0.2億千瓦。
杜祥琬:所以,要讓如此大規模的煤電站有飯吃,迫不得已,就只能讓大家都降低運行小時數。煤電每年可以達到6000小時,但去年平均只有4300小時,今年則將進一步降至4000小時左右。而利用小時數的降低,會影響機組的發電效率。
在能源供應能力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再著急上太多能源項目,這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大好機遇。此時,能源需求增速不高,完全可以用新能源滿足能源需求增量。例如,用新增新能源發電滿足能源增量,用天然氣、用電、用生物質來逐步替代污染嚴重的散燒煤。
去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為0.5%,能源需求增速為0.9%,今年可能稍微升高,但相對前幾年已大幅度降低。所以,新常態為改善能源結構和環境,都提供了很好機遇。
煤電應做新能源服務者
記者:您曾表示,我國能源行業現在處于多元結構階段。這一階段中,新能源比重會逐漸提升,傳統能源比重則降低。在這一階段中,煤電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杜祥琬:煤電仍然是一個非常主要的供應者。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現在大約只有一半的煤炭用于發電;另一半直接燃燒,其中包括大約每年8億噸的散燒煤。現在煤炭界的認識沒有異議,即建設煤炭消費總量首先是要減散燒煤,因為散燒煤污染環境。但在停止新增煤電方面,電力行業還未達成共識。
記者:目前仍有觀點認為,隨著光伏發電、風電的規模擴大,需要更多煤電為其調峰。
杜祥琬:現有煤電規模足以滿足調峰需求。在煤電審批權下放后,有的地方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展煤電。再建新煤電的話,運行小時數會更低,進而低效地養活很多煤電企業,這個對整個社會來講都是不好的。能源一定要重視能效,沒有效益的能源不要再去發展。
煤電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潔凈化、高效化。煤電作為整個電力和能源行業的主角之一,要做這樣一些方向性的轉變和改進。例如,有的電廠供電煤耗在280克/千瓦時左右,低于全國平均10%,所以很有潛力可挖。另外,煤電要主動適應、幫助和促進新能源發展。為風能、太陽能做好調峰服務。換言之,不僅要做能源供給者,還要成為新能源的服務者。
核電要轉變計劃經濟發展方式
記者:當前電力供需寬松,東北也出現了棄核,另外最近連云港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也備受矚目。在能源新常態中,有無必要快速發展核電?
杜祥琬:現在中國核電的發展速度在變慢。福島核事故以后,雖然我國啟動了核電正常建設,但并未追求高速度,而是追求質量。核電質量,第一就是安全,從中國30多年的運行經驗來看,是可以做到的。
我強調一個觀點,即核電發展要轉變發展方式。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核電發展方式是,政府批了項目,企業只管去建設就可以了。而現在已是互聯網時代,民眾有話語權和知情權,要介入各種重大社會事件,這是社會進步。此時,核電的發展就不能再搞計劃經濟。
記者:具體如何轉變?
杜祥琬:我的建議是,要組成一個重大項目協調委員會。協調委員會是國際上的有益經驗,也是我國建設大亞灣時的寶貴經驗。委員會是一個常設組織,不管是PX項目還是垃圾發電,任何重大項目都可以通過委員會來協調。例如,在建大亞灣核電站時,就有一個安全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構成也體現了一種新時代的特征,即由政府、企業、公眾、專家四個方面構成。
民眾的關心是好事,不應將此視為阻力。民眾是主人,我們發展核電、循環項目都是為了民眾。所以,要成立委員會這樣一個組織形式,充分利用各級的人大、政協,讓大家充分交換意見,做深度溝通。要把風險、規避風險措施、收益等內容講清楚。此類溝通應該在企業準備上項目之初就要開始,不應在企業決策結束后才對外公布。此時,大家起來反對,企業會非常被動。所以,我認為,轉變發展方式要從以人為本出發,從民主法治社會的發展出發。
而且法治國家要制度化,沒有制度的話,臨時上一堂科普課是不夠的。科普雖是必要,但簡單的科普只把民眾當成教育對象。要讓民眾參與進來,深度溝通,大家理性謀共識,才能科學謀發展。所以中國核電一定要注重這點。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