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機器人產業已成為當前國內最火熱的產業之一,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已經達到24.8萬臺,是2009年的4倍多。而我國以6.7萬臺的用量,成為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然而,現實卻是,國內機器人產業技術的實力,在業內看來,并不那么美好,“小、散、弱”才是其當前真實寫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超過40個,還有大量機器人產業園在籌備中。近兩年間,幾乎每天都會誕生一家機器人企業,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不到300家,到2015年底,較純粹的機器人企業數量已近千家,僅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機器人概念的就超過50家。
行業看似火熱三大痛點不容忽視
在機器人概念火熱的背后卻難掩高端產業低端化、核心零部件瓶頸以及機器人企業散亂小三大“痛點”。
首先從行業發展看,核心零部件尚未實現自主化生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體成本比重過高,僅減速器占機器人的成本達35%,無法在高端領域與國外企業形成抗衡。
國內機器人企業有800多家,機器人園區超過40個。但是在這800多家企業里面,將近一半企業是沒有產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業里將近70%~80%是在代理別人的產品,真正能自己生產零部件或機器人產品的僅100家左右。
其次從區域發展看,機器人產業園區布局缺乏差異化。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機器人產業園內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不大,大多數企業是初次投資,產業發展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在全球差異化競爭中處于劣勢,容易錯失發展的良機。
最后從發展環境看,科研體系、融資環境、人才保障等有待改善。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乏,企業、高校相關技術應用人才培養體系未有效建立,缺乏跨界的復合人才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差異化發展的瓶頸。
問題的解決,市場的開拓,絕非一日之功。國內機器人企業還在初級領域徘徊,總而言之,如果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只是同質化低端擴張,不去追求高端創新技術的話,國產機器人產業的未來堪憂。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