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近日在IFR-CRIACEO圓桌會議上發布了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持續發展,年銷量連續第三年位居世界首位,并超越整個歐洲市場銷量總和。
據統計,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68459臺,同比增長18%。增速雖較前期有所回落,但在全球范圍內仍屬于快速增長市場。增幅分別高于同期歐洲市場8個百分點、美洲市場3個百分點、亞洲市場2個百分點。
有人認為,伴隨工業4.0的大潮,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長以及用工成本的增加會使企業大量使用機器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會導致大批工人下崗。
針對這種說法,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撰寫的《廣東資本有機構成變動趨勢研究報告》認為,隨著“機器換人”繼續推開,未來或將出現結構性失業與技能型工人短缺并存的態勢,也就是普通工人“就業難”,而技術工人“招聘難”,但并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
筆者認為,《廣東資本有機構成變動趨勢研究報告》雖然只代表廣東省有機構成變動,但由于廣東省企業眾多,而且是全國機器人應用大省,其發布的報告雖然不能說完全代表全國市場,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筆者2015年曾經去重慶調研過重慶的制造業,也與機器人企業負責人進行過深入交流。通過調研,筆者認為,企業采用機器人取代工人,主要出于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機器人能夠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這一點有目共睹。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15年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79%的企業反映人工成本快速攀升,比2014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仍是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而與此同時,國內機器人產量卻持續增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2%,2013、2014年分別達到45%、54%。而隨著機器人的產量逐年提高,購買并使用機器人的相對成本則不斷下降,因而,企業不再為員工不穩定發愁。
第二,機器人主要并不是要工人下崗,而是要讓人遠離肢體傷害,或對身體有危險的工作環境。筆者去年在重慶采訪機器人產業時曾聽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具有代表性。一位企業負責人介紹說,一位沖壓老板,6年來收集了一小筐工人的斷手指,每到年底,他都會拿出差不多130萬元用來賠償。沖壓廠都出過事故,哪怕老板反復要求工人一定要拿鉗子等工具,但工作的時候,工人還是會直接用手抓,因為沖壓靠量來取勝,要的是速度,危險性盡人皆知。
第三,機器人能夠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在一些領域,機器人比人力干活還要快、還要輕柔、還要精美,并且有效提升了企業自動化水平,實現了車間信息化管理,同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大幅提升。目前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應用最為廣泛,國內汽車行業機器人市場約400多億元,汽車以外的制造業需求約200億元。以汽車外型為例,現在的汽車外形相較于幾十年前不知要好多少,其中機器人功不可沒。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求人倍率是1.05,換句話說就是100個人對應著105個崗位。從絕對數量上看,求職人員尚不能填滿空白崗位,只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能力不到位或挑揀,從而造成了部分企業招工難與勞動力求職難并存的局面。
總之,對所謂的“機器換人”必然導致大面積失業的說法,我們不必過分擔心,但也要高度關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凡事都有兩面性,正如《廣東資本有機構成變動趨勢研究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企業對普通工人的需求明顯減少,而對“機器人技工”的需求開始旺盛。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工人開始“瞄準”機器人操作、維護和編程等新興崗位,以加快自身轉型,所謂“轉型過程中的問題,還需要轉型本身來解決”就是這個道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