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IFR)公布的2015年世界機器人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機器人平均密度為每1萬名員工中有66個機器人。IFR估計,全球工廠進入2018年之后,將由近130萬個工業機器人來提供服務。
面對機器人應用這一廣闊空間,企業紛紛布局機器人領域。繼此前美的擬以40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庫卡集團后,6月23日,有消息稱,國內主打家庭陪伴、養老和醫療等場景的服務機器人廠商艾米,也獲得由浙江省科技創投領投的約800萬元天使輪融資。
機器人產業屢獲政策支持,企業亦表現得“干勁十足”。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幾乎每周都有四五家新的機器人公司出現,就連有些縣也在搞機器人產業園。初步統計,我國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800家。據調查,截止到2016年4月,至少有15家機器人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數據顯示,2015年機器人領域融資交易共83宗,和2014年45宗相比幾乎翻一番;同時,投資額增長115%。
機器人產業佇立“風口”
政策紅利持續加碼
受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明確提出了機器人產業5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8萬小時;智能機器人實現創新應用等方面。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3萬臺(包括外資品牌),同比增長21.7%,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銷售2.2萬臺,同比增長313.3%;而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其中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政策紅利的持續加碼,行業形勢一片大好。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為能引進研發和制造企業,打造當地機器人產業,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機器人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目前,我國涉及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已超過4000多家,我比較熟悉的就有500多家。”游爾機器人CEO孔祥戰透露。在這些企業中,目前已上市的有新松機器人、南京埃斯頓、新時達(002527)、廣州數控、博實、埃夫特等。大疆創新、納恩博,游爾機器人、圖靈機器人、優必選等新生代機器人企業也在大量崛起。
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副會長、原ABB機器人首席科學家甘中學介紹,全球機器人行業布局,美日歐產業優勢明顯,占據整個機器人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而我國機器人發展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現代機器人的研究才在中國開始。現在,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方興未艾,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全國各省市地區機器人產業園也日漸增多,機器人應用遍及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食品等諸多行業。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持續深化,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更多政策紅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機器人行業發展‘大爆發’是可以預期的。”孔祥戰表示,當前,機器人產業已經站了“風口”之上,市場前景不可估量,機器人產業未來或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下的新產業增長點。
那么,從細分領域來看,哪個領域機器人更能占領先機?孔祥戰認為,目前,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市場已經比較成熟;而服務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服務機器人,大市場還未啟動,國內國外基本在一條起跑線上。”
不過,根據孔祥戰的預計,在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之期,消費級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必然在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超大規模、復雜消費電子產品、開放性制造產業集群的國家,這是國外市場完全比不了的。
然而,在機器人概念火熱的背后卻難掩國內企業規模小、高端產業低端化、核心零部件瓶頸以及機器人企業散亂等“痛點”。
國內企業規模偏小
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沈陽新松機器人財報顯示,2015年的營業收入也僅16.85億元。這一數字比照國際知名企業相差甚遠,還不及他們年銷售收入的零頭。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研究院院長徐方表示,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無一例外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也要承擔研發失敗的風險。這都需要以企業的規模為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6月16日,新松、埃斯頓、哈爾濱博實等10家企業組建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謀求“抱團”強化創新發展。而在新松、埃斯頓等上市機器人企業的財報中也透露行業整合的計劃。
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稱,我國九成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即使是像新松、埃斯頓這樣的知名企業,與安川、發那科、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
據了解,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沈陽新松機器人財報顯示,2015年的營業收入也僅16.85億元。哈爾濱博實自動化公司營收7.1億。而另一家業內較為知名的南京埃斯頓自動化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也僅4.8億,營收還同比下降了5.6%。
與國際機器人巨頭相比,我國機器人規模偏小則更加明顯。今年2月26日,ABB集團高級副總裁蔣海波就曾透露,2015年,ABB僅在華銷售收入就超過330億元。
而占據全球機器人減速器壟斷地位的日本納博特斯克公司,在全球已擁有42家子公司,早在2012年,該公司年度合并銷售額就達到140億元人民幣。
如此看來,位居國內營收前列的新松機器人去年營業收入僅約為日本納博特斯克的九分之一,與ABB相比差距則更大。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在對機器人企業的走訪中也發現,企業規模普遍比較小,不少企業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研發中心、研發團隊,也沒有標準的生產車間。
而國外擁有先進核心技術的機器人企業,大多都是以龐大的企業規模作為支撐。徐方介紹,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公司占據世界減速器市場70%的份額,但是納博特斯克的減速器業務僅僅只占到整個公司業務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國內機器人企業規模都太小,但核心技術的研發都是高風險項目,可能還沒有研發出成果,企業自己都先‘餓’死了,小企業是沒有研發的能力和動力。”徐方說。
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
除了高端產品缺乏,我國機器人產品的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仍未改變。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被視為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機器人成本的70%,這也是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瓶頸。
前述白皮書數據顯示,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
以伺服電機為例,實際上國內也是能夠生產的,但是徐方表示:“機器人用的伺服電機和其他設備的伺服電機也有所不同,機器人上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電機,目前國產的伺服電機只能滿足焊接機器人的要求。”
另外,減速器作為連接動力源和執行機構之間的中間裝置,用來精確控制機器人動作,傳輸更大的力矩,對機器人的精度影響很大。“減速器和伺服電機的情況類似。與通用減速器相比,機器人關節減速器要求具有傳動鏈短、體積小、功率大、質量輕和易于控制等特點。”徐方說。
據他介紹,現在機器人上使用的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屬于高端的減速器,雖然國內也有廠家生產,但是規模很小,目前RV減速器仍然被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公司壟斷,日本的哈默納科則在諧波減速器上占絕對優勢。
此前,有行業人士透露,一臺精密減速器四大國際巨頭采購價為3萬元—5萬元,賣給國內關系好的客戶約7萬元,關系一般的普通客戶約12萬元,內資企業采購精密減速機的成本比國際巨頭貴一倍還多,可見其間的利潤差別有多大。
上述白皮書顯示,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大,比之于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
據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介紹,谷歌、IBM、微軟等美國企業正在開辟機器人一個新時代,而且布局已經基本完成。而我國目前還處在謀求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領域的自主化。
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尚未取得有效進展,高端產品缺乏,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直言:“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
行業整合初現端倪
實際上,日本機器人巨頭也并非獨自取得規模效應,而是行業整合的結果。2003年9月,日本帝人制機株式會社和納博克株式會社兩個全球跨國公司強強聯合組成納博特斯克公司,旨在利用兩大公司優勢產生的技術協同作用,提升他們在現有業務領域中的地位。
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告別“小而散”的行業格局,也需要企業整合。“我預計,經過未來兩年的殘酷競爭,可能國內機器人企業至少會有一半被淘汰。”羅軍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行業整合已初現端倪。新松機器人2015年的財報透露,2015年新松公司基于長遠發展戰略,設立了新松智能驅動股份公司,旨在加快零部件資源整合、產業整合的步伐。
南京埃斯頓公司也在財報中透露,2016年將積極尋求對公司核心業務具有協同效應,有業績支撐的優秀公司進行收購兼并。該公司總經理王杰高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一些收購兼并的計劃。”
今年6月16日,新松、埃斯頓、納恩博、廣州數控等10家企業組建機器人TOP10峰會,旨在加強行業自律、提倡公平競爭、強化產業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培育產業鏈條。并且,該組織還提出,經過五年的努力,TOP10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到2020年,六軸及以上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在峰會上,辛國斌提及,“機器人產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我國機器人企業不僅要自己走,還要并肩一起走,要更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那么,在如今的市場狀況下,國內機器人企業如何能搶占先機,贏得市場份額?對此,孔祥戰認為,在我國當前機器人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態勢下,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上,國內公司有4條路可走。
第一,企業要聚焦到核心零部件上發力,比如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僅這塊就占到機器人成本的30%以上,但多數卻需要進口。“不過,目前,隨著國內企業南通振康、南京綠地的發力,已經開始迫使國外降價。”
第二,當前ABB、KUKA、安川和FANUC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壟斷全球70%以上的市場,國內企業要想突圍,需找到四大公司薄弱的領域,結合具體生產工藝,在細分應用市場上做精做細。
第三,國內企業要做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機器人產品。
第四,產融互動,收購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機器人公司。國外有的機器人公司,技術成熟,但由于市場原因,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收購這類公司之后,走引進、消化和吸收的老路,再利用熟悉的國內市場,即可與國外的工業機器人巨頭們展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