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作為改革排頭兵的廣東,在此輪改革中應如何應對?轉型升級又將朝著哪個方向發展?上周六,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做客南都公眾論壇,暢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廣東省轉型升級新發展。他認為,廣東要想實現新一輪經濟良好發展,關鍵在于產業轉型升級。
以自貿區為引擎放開準入
廣東省結構性的問題是什么?黃劍輝認為,要認清自己,一方面要“照鏡子”,同時也要跟他人橫向對比。他所在的團隊用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宏觀穩定、基礎設施、治安資源、健康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財政、金融市場、環境可持續發展、就業勞動力市場、知識經濟與創新等12大類共50個指標,給廣東開出兩頁紙的體檢表。
“從GDP的角度,2014年廣東省1.1萬億美元,在全國排第一位,如果把廣東省當做一個單獨的經濟體,在全球能夠排到第16位,接近墨西哥的水平。”黃劍輝介紹,生產力水平指標包含GDP總量、人均GDP以及GDP增速三項。廣東GDP總量可觀,不過制造業比重仍較大,加上投資率、居民消費率排名并不靠前,所以在增速方面會受影響。
廣東在教育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黃劍輝介紹,廣東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萬人在校研究生數都是處于全國20名以后。“這在‘十三五’時期應重點進行彌補,廣東省、廣州、深圳要實現創新驅動,如果沒有大專以上人口比例、高學歷研究生人數的提升,那肯定是無本之木。”
黃劍輝認為,廣東省能否實現新一輪經濟良好發展,關鍵在于產業能不能升級。產業能否升級跟開放的程度、金融的效率、人才的支撐都有很大關系。他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廣東一方面要引入外部人才,同時也要著力發展高等教育,提升本科以上人才的占比,進一步提高研發支出。同時要把廣東省納入到全國、全球的視野,以推動廣東自貿區建設為引擎,放開準入,尤其是對港澳臺、歐美日等外資開放市場。發展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業,改善金融供給。
制造業提升可借鑒德美日韓
制造業是現代經濟的原動力和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珠三角的獨特優勢。黃劍輝認為,德美日韓制造業的特征,對珠三角進一步發展制造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德美日韓制造業共同的特征是區域集中、跨國企業引領、品牌塑造、汽車制造業比較發達。對中國而言,人力資源成本低、國內市場大是后發優勢,但物流成本高、融資成本高、宏觀稅負高、研發投入低,也是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綜合上述因素,黃劍輝認為,珠三角制造業提升可從幾方面入手。一方面構建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強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因為產業要升級,要逐漸高端化,從人才供給的角度,必須要針對廣東省的短板,發展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另一方面,針對現在融資轉換為投資的效率太低的情況,進行金融扶持。體制機制方面,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要跟上。
“總體要實現整個產業的升級就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他表示,一個是高端制造業要加快發展,一個是對珠三角的傳統工業進行加速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