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山東機器人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的是《〈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根據行動綱要,我省2014年工業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指數為55%,2020年的目標是達到75%,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2014年是35%,2025年要達到70%。這意味著,接下來幾年,山東要大踏步進入機器人時代,眼下,很多工廠企業已經動身了。
用了機器人次品率不足1%
近日,記者走進鄒城市山東金科星機電有限公司車間,一臺1米多高的焊接機器人正在快速而準確地焊接零件。
公司生產經理黃義通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公司于2013年購買了這臺焊接機器人,本體是德國庫卡生產的,集成系統則由鄒城本地公司諾博泰機器人制作完成。
員工在車間操作機器人
在他看來,購買這款機器人非常劃算。“機器人主要用來焊接礦山產品中的托繩輪,普通工人一天頂多焊40個,而機器一天能焊160個,只需要一個人盯著就好,算下來,機器人能代替3個工人。”更讓黃義通滿意的是,機器人焊接的產品次品率非常低,平均100個里次品不超過1個,“人工就很難說了,次品率比較高,注意力一不集中,或者稍微累了,產品就出問題。”
黃義通算了筆賬,在購買這臺設備后,1年就收回了成本,相關的工作人員也轉了崗,公司就無需再另招人。嘗到甜頭后,金科星還打算再上一臺切割機器人。
“我們公司做礦山設備,要不是這幾年煤炭行業不景氣,設備會上得更多。”黃義通說。盡管如此,金科星仍然看到了機器人的市場潛力,金科星副總經理劉憲剛告訴記者,金科星剛剛和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機器人公司,“研發礦山用的機器人,在煤礦上,遇到惡劣環境或者人不能前往的,就派小型機器人去。”劉憲剛表示,目前正在準備一款樣機,在煤炭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機器人成了金科星多元化發展方向之一。
1500萬買機械手,三年能回本
受益于機器人的山東企業不止一家。在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車間,整條鉆夾頭生產線旁,只有1名技術人員在值守,空中的機械手不停地穿梭忙碌于各臺機床間,實現了鉆夾頭生產從鉆體、車外圓、鉆三孔到組裝、磨嘴等全套工序的自動化,車間工人成了管理者,工廠也不需要再四處招工。據介紹,該公司正在加快“機器換人”步伐,規劃今年完成20條自動化生產線改造工程,同時3年內分批次用自動化生產線替代原先的百余條普通生產線。
泰山玻璃纖維鄒城有限公司也大手筆投資1500萬元購置了包裝、物流機械手,應用在細紗窯。“大大減少了工人的人力投入,以及減小了勞動強度,杜絕了因人工搬運及包裝所帶來的混紗、污紗、撞紗等質量問題,為公司節約了30個工人,綜合核算下來3年即可回收投入。”該公司設備動力部設備科科長邱坦說。
工廠需求強勁,機器人生產商也趕上了好時候。“去年我們銷售額1000萬元,今年預計銷售額能達2000萬元。”成立于2012年的翼菲機器人公司自2014年下半年第一款產品交付后,業績一直不錯。董事長張賽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并聯機器人,“東阿阿膠、聯合利華等都購置我們的并聯機器人,用于產品包裝、裝箱等,原本四個人的工作交給一個機器人就足夠了,而且質量有保障。”
山東省智能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于洪金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機器人的客戶群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市場前景非常廣,未來5到15年是鼎盛時期。目前,機器人價格非常低,工廠購買機器人以后,一般項目兩年回本,大的項目三到五年回本。機器人成本會越來越低,機器人生產企業主要靠配件賺錢,比如在集成系統上,利潤率至少有20%。”
靠電腦操作生產,大學生更愿來了
盡管優勢明顯,但機器人也不是拿來就能用。按照目前的行業情況,機器人設備制造周期并不長,但系統集成周期很長,廠家要根據生產線實際情況調整和設計,即便是通用型的設備,由于每家工廠的生產線都不盡相同,也需要各種調試。
實際操作也不是那么簡單。換了生產線之后,工廠需要重新培訓工人,有些人甚至要花一年左右才能完全掌握,以致一些大齡工人抱怨,機器人給原本的流水線工作帶來了麻煩。但是不實施機器換人,似乎也不行。畢竟,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給工廠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有企業向記者反映,實施“機器換人”后,由于工業機器人多數通過電腦操控,能吸引不少高校畢業生,既改變了用工荒,也能更新勞動力結構。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的工業機器人多應用于焊接、打磨、噴涂等危險性、勞動強度大的領域,多是年輕人往往不愿意干的崗位。記者在今年春季各地的招工市場上看到,多數機械類企業的技術工人都短缺,像焊工等一線技術工人,工資開到4000元都沒人來。
一位工廠負責人力資源的人士告訴記者,“很多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進工廠干活,如果光操作電腦就把活干了,就是典型的白領,這是大學生們愿意做的。”在他看來,工廠引入機器人也并不只是為了取代人,而是進一步解放人,將他們從枯燥重復的工作中脫離出來。
山東某高校機器人研究中心一權威專家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我省制造業企業上機器人比江浙和廣東地區要慢半拍,“2014年下半年,山東制造業才興起一股上自動化設備、機器人的熱潮,但目前還是比較謹慎。”
于洪金也指出,“在使用機器人、發展機器人產業方面,南方都要好于北方,南方用人成本越來越高,企業主普遍思維轉變比北方快,目前發展最好的是廣東。廣東政府思路轉變也快,做集成系統,甚至給補貼。”
據了解,2015年,廣東機器人保有量達4.14萬臺,占全國18.8%、全球2.49%。其中,2015年新增機器人1.82萬臺,占全國四分之一。諾伯特機器人公司董事長也根據市場銷售情況指出,山東在機器代人方面,仍無法與廣東相比,“雖然我們公司在山東,但是面向全國銷售的,40%的訂單都來自廣東。”
在專家看來,“機器換人”仍面臨著一些阻礙。尤其是一些中小制造業企業,資金周轉原本就緊張,而上工業機器人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在無法看到“機器換人”短期變現可能性的情況下,它們大多還處于觀望。另一些“小而精”的手工制造業,他們用工少,產品精細化程度又高,而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微操作精度有待提升,導致他們也沒有上機器人的動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