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從入行以來,就跳出光伏圈子,深入民間,想看看光伏在普通人眼中到底是什么印象。很不幸,近六成的普通人都對光伏沒啥好印象,就算在霧霾重重籠罩,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現在,光伏似乎也沒能完全扭轉普通人在心中的壞印象。
面對普通人對光伏的各種指責和質疑,大部分都是“莫須有”的罪名,不過作為光伏人的我們,以下民間對光伏行業的誤解并完全沒有道理,值得我們深刻反思。扭轉這些誤解需要所有光伏人長時間的努力,期待技術進步和市場擴大,維護行業形象,不因蠅頭小利而扼殺正在快速成長的光伏市場。
1、生產過程中的污染
筆者并未做過光伏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的調查,但普通民眾同樣不管你的什么數據,他們只有“感覺”,感覺光伏在身邊生產很害怕,感覺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污染,感覺生產企業設廠沒給當地帶來福利就是污染。
曾經問過幾個新余人對“賽維”怎么看,他們說新余人恨不得賽維早點滾出新余,我說賽維曾經給新余帶來過很多財政收入、就業崗位和外來人口。可他的回復讓我驚訝不已,“賽維建的工業區住宅區太多,帶來的財政收入讓當地政府并不大力發展房地產,導致新余的房價和地價一直沒漲上來。”他的回復讓筆者感到很絕望,或許這只是小部分縮影,可是當地人就是那么看待。
2、騙補貼的印象
前幾年金太陽工程騙補亂象,把光伏積攢幾年的口碑都搭進去了,見諸報端的都是各種負面新聞,導致普通人形成了“光伏工程都是騙補貼”的印象。
就在兩天前,一名普通用戶給筆者發來了一個鏈接,質問你們光伏都是騙補貼的。打開鏈接一看新聞竟是2013年有關金太陽騙補的新聞,這讓筆者費心解釋了許久。
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是,樹立口碑需要幾年甚至十年的努力,可砸招牌可就是一夜之間。
3、靠補貼生存
就算現在不存在騙補貼的現象,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光伏投資都靠補貼在支撐。冒著巨大的政策及補貼風險,這也是光伏投資不能擴大的原因,看人臉色吃飯確實難于下咽。
可普通人忽略了,那就是全世界都在補貼新能源,特別是無污染可持續的光伏。中國的補貼力度還不算大,而且光伏新能源帶來的碳減排和環境收益,與補貼不成正比。普通人是寧愿拿在手里的錢,也不愿意給補貼光伏來走出霧霾。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普通人不信任拿補貼的行業,在國內傳統靠補貼存活的行業口碑都不太好,光伏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只有徹底走出靠補貼存活的現狀,等到技術和市場到了一定量級時候,這頂不光彩可又必不可少的補貼帽子才能摘下。
4、政府政績工程印象
與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樣,光伏工程與政府的關系緊密,在部分地區中,當地政府不顧及成本和效益,盲目投資興建光伏形象政績工程,獲取補貼左手補右手,勞民傷財而普通老百姓并沒有享受到光伏發電的福利,以致民間形成了光伏工程是政府政績工程的刻板印象。
5、質量低劣產品及服務坑害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光伏行業的林子大了,免不了會出現壞鳥。用B級甚至C級替代A級組件的事情,普通投資者在使用了一年后設備就不能發電等等,砸招牌的事情屢見不鮮,最終受傷的還是整個行業。
這里要呼吁所有光伏人千萬不能為了蠅頭小利,砸了整個行業的飯碗,市場還在慢慢培育,在發展初期更得用良心的產品和服務積攢口碑。
6、不親民的宣傳
光伏圈喜歡自娛自樂是出名的,國外市場受阻才折返國內開拓市場。受體制內企業影響,光伏宣傳中明顯帶有的官方口吻,加上資本游戲的行業印象,圈內玩概念自娛自樂的宣傳,其實普通老百姓并未感觸到光伏帶來好處。
7、害怕有輻射
本來這不算一個原因,稍微懂點的人都會說這是扯淡,但這是小白問的最多的問題,“光伏有輻射嗎?”源頭竟是光伏的“伏”與輻射的“輻”同音,在第一次聽說新能源光伏的時候,普通人最容易聯想到的是核能,然而光伏雖然有伏,卻無輻射無污染。
這一“莫須有”原因讓光伏哭笑不得,不過也側面反映出我們的光伏普及還任重而道遠。
8、政策不穩定
這恐怕是光伏行業最深的痛,不但是普通老百姓的分布式電站投資,時刻在變的政策和補貼,也讓正打算投資光伏行業的資本舉棋不定。拖欠補貼遲遲不到賬,光伏行業從下游到上游,就猶如便秘了一般,三角債終拖成重癥。
9、“兩頭在外”的工廠
光伏在國內是典型的沒有核心技術、市場在外頭的行業,然而近幾年這種狀況有所改觀,技術慢慢在進步,國內市場也逐漸打開。可普通老百姓心中似乎這一“兩頭在外”的印象并沒多大的改觀。
10、產能過剩的行業
經歷過歐美“雙反”的光伏行業,從2015年開始逐漸轉暖,雖然最近工信部將光伏行業剔除出了產能過剩產業名單。似乎光伏行業已經走出寒冬了,不過“產能過剩”的印象還存在老百姓心中,要甩掉這頂帽子,還需時間。
總結,以上老百姓對光伏的十個誤解,也并非子虛烏有,很多都是遺留病癥,或行業正面宣傳不足導致。樹立良好口碑,需要全體光伏人的努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