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與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蕪湖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和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一同被稱為國產機器人的“四小家族”,與國際知名的機器人: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四大家族”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近年來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機器人安裝量從2003年的1451臺已經躍升至2014年的5.6萬臺,保有量更是增長至18.6萬臺左右。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機器人及其相關領域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涉足機器人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已超過1000家。
發展速度超預期
廣州數控是在2006年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并開始研發工作的,這在國內來看算是起步最早的一批企業。做出這一決定的正是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
廣州數控中心主任助理宋健介紹道:“在2005年左右,當時大家還在享受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紅利。但我們的老板在去日本和歐洲考察過幾次后感受到,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中已經可以總結出來。加上對于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視加強,制造業在升級改造方面會面臨一系列技術上的要求,而機器人剛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2006年,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個由10多個人組成的研發團隊,并將研發方向選定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多關節型工業機器人領域。
由于堅持自主研發的道路,廣州數控在機器人領域從投入到產出的周期比較漫長。“實際上,在2007年我們就推出了樣機,但是正式將產品推向市場則是在2011年。這中間的四年時間,我們做的就是不斷地檢測和改進設備。由于我們本身也是制造業企業,我們就把生產出的機器人先放在自己的電機生產線上試用,試驗合格才能推向市場。”宋健向記者介紹道。
宋健認為,目前機器人仍不算是公司的主打領域,還處在發展階段,公司每年都會投入全年營收總額的8%以上用作研發經費。在黃埔區公布的2015年區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排行榜上,廣州數控位列第十。
與四大家族短兵相接
在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之下,廣州數控的技術研發不斷突破,產品也實現不斷升級。據了解,公司每年新產品收入占總銷售的75%以上。對于新產品占有高比重的現象,宋健向記者解釋道:“其實新舊產品的差別不能說很大,因為技術進步很難呈現跳躍式的發展,往往是積累性地從量變到質變。但市場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與需求保持同步甚至走在需求的前面,對市場作出預判。”
在擁有了足夠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之后,廣州數控在打開市場的過程中必然要與以機器人“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外機器人企業短兵相接。而作為國內自主研發的企業,廣州數控擁有了一個威力十足的武器,就是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后帶來的價格優勢。
但宋健同時承認,在高端市場上面,國外企業仍擁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數控這個技術本身就是從國外流傳到國內的,國外的工業化進程比我們早幾十年,市場需求也趨于高端,企業對于高端市場有針對性的研發。這種技術的積累不是一兩天就能夠趕超的。目前我們在國內通過價格優勢基本上占有了中檔以下的市場,想要掌握高端市場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宋健向記者坦言道。
宋健認為,自主研發是機器人行業避不開的一條路。“從長遠來看,技術改進要制于人,今后會遇到很多難題。機器人行業不同于電子商務,搭建一個平臺就可以解決問題。實業領域需要不斷通過技術革新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