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機器人早已慢慢滲透進我們的的生活,它們在倉庫、醫院、街道上甚至就在我們的家庭中,當機器人離我們越來越近,它自然就成為了投資者們熱捧的“香餑餑”。但在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瓶頸,在混亂的市場中,國內機器人企業應如何發展?機器人又能否會成為磁元件企業新的“蛋糕”?
全球機器人市場分析
《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發布,引爆了中國的機器人行業,而機器人行業的政策利好還沒有結束。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的通知》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專項行動具體目標,部署2016年具體工作。4月,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產業發展5年總體目標。另外,國務院4月發布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推動重點領域標準化。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拉動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進入產業形成和快速發展期。IHS的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價值達13億美元,并將保持20%的年復合成長,到2020年達到33億美元。
互聯網巨頭在機器人行業的布局無疑為產業注入了新鮮的源泉,同時也給未來的互聯網和機器人行業以無限的可能。田村(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誕生了全球電子工業中備受稱贊的技術、材料、零件,同時還制造出了廣受歡迎的產品和系統,其副所長邵革良認為,IT行業的介入,結合云服務,將向智能化產業提供一個更為實用、更易于應用的技術平臺,至于人工智能的技術性問題很快會不斷地突破,可以說正面效果會比較顯著。
中國工業機器人“藍海”已至
機器人按照應用類型大致可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兩類,過去制造業的自動化為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但目前在醫療、物流、家庭等服務業領域的機器人應用范圍也逐漸增加。
據統計,2015年全球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大約在270億美元,預計10年后將達到約670億美元。其中,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從2014年底的約148萬臺增長至2018年底的233萬臺,在2015年到2018年間達到年均12%的增長率。
市場混亂導致國內機器人“虛火”?
的確,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被粉飾成一片火熱景象,但實際上中國機器人市場真的是歌舞升平嘛?
雖然各地的機器人熱度都很高,但國內機器人目前的產值并不大,企業一年能達到500至1000臺的銷量已經不錯,另外,國內機器人技術還沒有足夠成熟,很多企業還偏向于炒概念的性質。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不成熟,創新能力差、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產能過剩、高端產業低端化等問題使得國內機器人市場如同一盤散沙,散、亂、雜、弱現象嚴重。
當前的機器人行業,企業多、品牌多、研發機構多,各自為營,但大多都找不到方向,造成了低端技術重復研究,高端產業無人研究的局面,核心技術缺失。盲目性不僅體現在企業當中,各地政府同樣盲目投入建設,加劇市場亂象。
機器人屬于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本身的技術門檻較高,資金投入在現階段也屬于高投入行業。但目前整個國內投資非常熱,各地政府也都有一些補貼的政策,使得滿足條件的企業紛紛擠入這個行業。張敏梁認為一定時期后,這類政策便不會長期持續下去,最終要在這個行業中立足,還是得靠研發與制造實力。
國內經常出現某個行業熱就一窩蜂涌入的情況,但實際上國內的機器人技術水平仍然比較落后,目前只能用在一些低端產業,比如用于流水線生產中的機械手等。市場亂象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亟需突圍的方向。那么國產機器人企業應如何克服這幾大問題,爭取更加廣闊的市場呢?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機器人企業更多的是在關注這個產業帶來的經濟利益,而沒有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去做研發,去為行業做貢獻。這儼然成為國內企業的一個“傳統”,雖然很難改變,但必須打破這種“傳統”才能進步。市場亂象的出現主要在于企業家底不夠、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經營方針所致,但這是暫時現象,隨著政策導向趨于理性化,像華為這樣“28年向一個城墻口沖鋒”企業的得益效果會越來越顯著,并帶來示范效應,真正有技術資源、市場資源的企業會脫穎而出。
中國機器人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在不斷的探索與發展中,市場亂象出現并非是件壞事,或許反而能引起政府及企業的重視,以“航母戰斗群”的形式,完善產業鏈,共同提高競爭力。
磁性元件企業“價格惡戰”影響自身發展
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的熱火朝天,但磁性元器件企業似乎并不“感冒”。據了解,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不占多數,且已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產量也并不大。不少公司已有涉及機器人領域,機器人市場的確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市場潛力也很大,但就目前來說,機器人本身的電感用量還是比較少的,未來的需求還不確定,可能智能化趨勢會增加射頻電感的需求。
不過,機器人行業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于進口,不管是機器人企業,還是終端應用客戶,出于品牌認知度、可靠性、性能等方面考慮,首選還是國外的品牌。那么對于磁性元器件來說,機器人企業是否會選擇國產器件品牌?國產與進口產品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機器人需要做一些EMC抗干擾、輻射的測試,會用到不少磁環,這一部分會根據實際的效果及計算來選擇使用的頻率,并不一定要選擇國外品牌。而實際情況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在EMC抗干擾方面的測試普遍重視度不高。
事實上,在機器人的關鍵技術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該是各種高性能、高精度的傳感器,這方面國內企業是明顯落后于國外企業。磁感應芯片的研發國內也基本無法實現。
目前,磁元件始終與國外企業存在差距,是因為國內企業還是一個“繞線”廠的低價經營模式,人才匱乏,經營管理者的水平素質普遍偏低。長期以來,磁元件公司定位在一個“廉價繞線廠”的模式上,難以留住科技人才、缺乏創新是磁元件行業的通病,由此不得不導致大量的低檔次的價格競爭式經營模式,又反過來惡化自身的發展。但邵革良也提到,一旦產品被機器人的采用,能夠直接帶來巨大利潤的應用市場的開拓、傳輸及發展,這是核心牽引力,相信在市場牽引力的逐步增強,國產的核心器件的進步也會很快。
近些年來,不少磁件企業為躲避“價格戰”,紛紛向高端市場轉型。高端市場固然有著豐厚的利潤空間,但準入門檻也相對較高,質量、可靠性、一致性顯得更為重要。不過,不論低端還是高端產業,關鍵是要找到自己企業擅長的地方,不急功近利,學習華為精神,研究市場,掌握技術發展方向,那么任何一個行業均有機會。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