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誰生產了日本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時間:2016-06-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經過逾百年的櫛風沐雨,它書寫了一部企業發展的傳奇歷史。憑借著深厚的技術積淀,它在進入機器人領域后不斷開發出高質量的工業機器人并提供高附加值的工程及服務,引領著機器人技術進步的潮流。

經過逾百年的櫛風沐雨,它書寫了一部企業發展的傳奇歷史。憑借著深厚的技術積淀,它在進入機器人領域后不斷開發出高質量的工業機器人并提供高附加值的工程及服務,引領著機器人技術進步的潮流。

重工巨人

川崎重工誕生于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其前身是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的川崎筑底造船所。1896年川崎筑底造船所租用東川崎町的官營兵庫造船所后,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并由松方幸次郎擔任首任社長,為日本海軍生產鐵甲兵艦,從此,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開始大踏步發展。

第一艘客貨船“伊豫號”、神戶工廠首個船塢干船塢先后下水、建成。1906年第一艘日本國產潛艇交付日本軍隊,第一臺日本蒸汽機車也于當年建造完成。在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已有蓬勃的造船業。

1935年川崎公司開始生產飛機,成為繼三菱、中島之后日本第三大飛機制造廠。隨著規模的擴大,1937年,飛機生產業務從川崎造船所分離出來,川崎飛機公司由此成立。1939年川崎重工株式會社更名成立。二戰期間,川崎重工擁有員工4萬多人,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母。

二戰結束后,川崎公司幾乎被炸為廢墟,剩下的半數財產也被用作了戰爭賠償。但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在有效的改革刺激下,日本經濟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從戰后蕭條中恢復了過來,并快速發展,川崎公司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取得了爆發式增長。

川崎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摩托車制造明星

川崎公司在戰后艱難地恢復生產、轉產。1953年1月,川崎公司生產出第一臺二沖程KB1型、60ml排量、功率為1Kw的發動機,第二個月就推出了四沖程OHV頂置式氣門KE1型、150ml排量的發動機,同年3月川崎公司將發動機的設計生產移至明石工廠,開始系統地涉及摩托車發動機制造領域。在差不多整個50年代,川崎公司都是在模仿德國的摩托車及其發動機設計制造技術。1959年,川崎公司開始自行研制摩托車。在1962年之前,第一代12587型和12588改進型摩托車先后推出,但日本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6%。1961年,川崎公司與以生產大排量摩托車著稱的麥戈爾制作所合作,開始50-500ml排量摩托車的系列化生產。后來由于麥戈爾經營管理不善,合作難以為繼,于是川崎公司于1962年將麥戈爾收購,并將摩托車的生產規劃到川崎公司總部所在地的明石工廠。

1966年,川崎公司推出了獨具個性的新品Al型250ml排量和A7型350ml排量兩款摩托車。憑借發動機的優越性能,這兩款摩托車在日本國內十分流行,并在北美市場一炮打響。隨后川崎公司在A7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氣缸,這種獨特的三缸500ml排量的摩托車同樣在北美市場大受歡迎,奠定了川崎公司在行業中擅長制造大排量、高品質摩托車的地位,川崎公司也由此確立了以生產大中排量的運動車、賽車、越野車、太子車與ATV四輪沙灘車為主的戰略方針。

1969年4月1號,川崎造船、川崎飛機和川崎車輛合并組成川崎重工業公司。同年,川崎公司設計制造的三缸二沖程摩托車在當年的世界摩托車大賽上奪得了冠軍。川崎的三缸二沖程摩托車自1969年推出后,就以性能出色、操作靈活獲得極大的聲譽,當時還沒有其他摩托車能夠與該車的高速度和加速性能相媲美。川崎公司在摩托車制造領域起步較晚,但憑借其在技術上孜孜不倦的努力,至今仍躋身于日本摩托車四大家族。

日本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二戰以后,日本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進出口的發展,因此日本奉行的是“貿易立國”的戰略。而隨著經濟地位的提升,日本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也逐漸加劇,大量的貿易順差和日元的過快升值,迫使日本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政府認為技術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從20世紀50年代到1977年,日本引入的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后再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

1968年川崎與美國Unimation公司簽訂許可協議,引進Unimate機器人及其技術。川崎把開發和生產能節省勞動力的機器人和系統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并于1969年試制出日本國內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成為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先驅。

從1969年開始制造和銷售機器人,川崎重工現如今已發展成具有全系列產品的機器人公司,現有中小型R系列以其緊湊的設計與業界領先的速度、伸展距離和工作范圍適用于眾多不同的行業、大中型B系列與CX系列具有的高性能允許客戶降低使用成本、M系列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達1500Kg的負載能力等等,應用覆蓋裝配、搬運、碼垛、焊接、點焊、噴涂、醫療與制藥等各領域。

川崎機器人在汽車工業中成績斐然,許多世界著名的汽車廠家如豐田、福特都是川崎的長期合作伙伴。這些先進的汽車制造廠商有這樣的共識,引入機器人實現自動化可以消除不合理、浪費和不穩定,從而實現長時間連續運行,提高機器利用率,大幅度節約人工的費用,還可以改善勞動環境,使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現實。迄今為止,依靠豐富的經驗和系統技術力量,川崎機器人已經為眾多客戶提供機器人自動化系統,給生產線注入新的生命。

與此同時,20世紀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受了很大沖擊,日本地域狹小,資源短缺,對石油的進口依賴度達90%以上,石油價格的猛漲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日本企業家們再一次感受到資源對日本經濟的制約。他們拼命發展節省能源與材料的技術,使日本產品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化的方向發展,也是從那時起,川崎重工在科技研究、技術引入方面加大投入費用。

在經歷了戰后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之后,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號之一,仍然保持著其在重工領域的重要地位,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發動機、摩托車、機器人等領域,代表了日本科技先進水平。

進軍中國市場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川崎重工就已經開始為中國客戶提供自己的優良服務了,至今已涉及汽車制造、汽車零部件、機械制造、家電、電子、注塑等諸多行業。2006年,川崎重工機器人事業部在中國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川崎機器人(天津)有限公司,標志著川崎重工正式進入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成熟和發展,中國汽車裝備市場的發展蘊藏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商機。對于高科技應用最密集的汽車工業而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是諸多競爭要素中的關鍵。作為先進技術應用的“集大成者”,汽車制造業對先進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這也是川崎將目光集中于中國的重要原因。

川崎機器人的中國布局

為拓展中國西部市場,2015年10月,川崎在重慶市發布了最新一款duAro雙腕機器人,并確定川崎(重慶)生產基地為該機器人在中國唯一的生產地。這款機器人具有2個能夠協調動作水平的多關節手臂,定位精度高,單臂最大負載重量達2kg,能最大限度滿足3C行業的需求。與傳統機器人相比,duAro還具有節省空間、安裝方便、與人員協同作業的優點。當它與工人協作時,只需使用低輸出馬達、減速功能即可,一旦與協作人員發生碰撞,它會通過沖突檢測自動停止運行,確保人員安全。

為此,川崎機器人在中國已建立四家主要的分公司:天津分公司主要從事機器人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重慶分公司除銷售機器人外還從事系統調試及系統集成服務;蘇州分公司只負責機器人的生產;昆山分公司主要負責零部件的采購。

“滿足客戶多樣化要求”是川崎的企業價值觀,旨在用高度的綜合技術實力,以提供高功能、高質量、高度安全的產品及服務為使命,使公司得到顧客與社會的信賴。為了能夠縮短生產節奏,降低生產成本,客戶一般需要機器人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川崎機器人從客戶角度出發,提前做好生產線的整體布局,為了更好地貼近用戶需求,不僅川崎機器人會做出不懈的努力,川崎的系統服務商、代理商等都會不斷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川崎在全國各地都有代理商,當客戶機器出現故障,售后維修人員會第一時間進行現場解決,同時川崎會定期對代理商的維修人員進行培訓,使川崎機器人能夠確保對不同區域的客戶做出最迅速的反應,為客戶提供最詳實和準確的技術咨詢,以及最優質的售后服務和培訓等。

對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銷售模式的創新,川崎機器人始終保持“適合中國市場,切合中國文化”的準則。作為日系企業,川崎機器人遵循的理念是百分之二十的日式管理,百分之八十的中式管理。在川崎無論是銷售人員還是客戶,都以中國人為主,所以無論是銷售理念還是管理都是以中國式為基準,這一直被川崎機器人視作企業發展的圭臬。另外川崎聘請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有在日企工作的經歷,他們的處事方式游離于中日兩種管理風格之間,這更有利于企業內部管理文化融合。

機器人作為精密產業,需要從技術的精細化作業入手,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方可沉淀出經得住市場和時間考驗的技術,這正是川崎重工集團百年傳承的基礎,更是川崎機器人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憑借著精細化的技術,川崎機器人可根據客戶個性化的需求,通過改變機器人的系統集成,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同時,其在技術積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技術的后期投入,在不斷的實現客戶需求的過程中,川崎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精進自身的技術,打造學習型團隊,這是日式企業與中式企業共有的企業文化,也是川崎迎戰市場背后的文化精髓。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