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量子通信有望在信息安全和傳感領域率先突破

時間:2016-05-2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ZD至頂網協辦的第八屆中國云計算大會20日在北京閉幕。

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ZD至頂網協辦的第八屆中國云計算大會20日在北京閉幕。量子通信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20日在大會上透露,量子通信有望在信息安全和傳感領域率先突破。

中國量子技術發展迅速

量子技術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下一代通信技術。量子概率不確定性的特點,使計算機有望突破非0即1的二元限制,使計算機存儲、計算能力等擴增,從而使IT、通信領域的軟、硬件獲得革命性進展。為此,國際和中國科技界做了不懈努力。郭光燦院士介紹,2002年,國際上開始研究量子技術,現在做成了一個芯片的兩個量子比特。中國量子技術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幾年發展比較迅速,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如五年前就做到三個量子比特,四個比特也在做。同時,中國的量子儲存器各種性能,如保真度,還有儲存模式等等,很多指標上都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這項工作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非常重視量子通信。“十三五”期間,量子通信被劃定為未來5年國家重點戰略項目第三個五年計劃。

量子安全應用在即

量子技術可以應用在量子模擬機、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量子密碼、量子傳感等多個領域。郭光燦院士認為,在信息安全和傳感領域,量子技術有望率先突破。

量子密碼,即量子信息安全。據介紹,量子信息安全性不靠數學計算的難度,而是靠物理定律,靠量子力學的不確定、不可克隆的基本原理,因而在理論上沒法破解,從而比現行安全技術更為可靠。

郭光燦團隊在北京、天津、蕪湖做過量子密碼實驗。郭光燦介紹,量子密碼穩定性等基本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目前,在某些領域,我國已經進行量子安全的產業化實驗,技術已經接近于成熟。

不過,由于缺乏量子中繼技術,量子安全還只能在一個城市的城域網使用。兩個城市之間,還不能用。

郭光燦認為,目前各地正在大力推進智慧城市,量子密碼在單個城市應用實現突破,已經開啟了一個很大的市場。

我國還有多個量子技術研究團隊。各團隊選擇突破的領域有一定差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領銜的團隊在量子研究中領先。該團隊主持的遠距離量子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項目將建設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等地的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城際量子通信網絡,預計2016年下半年建成。據介紹,該項目是進行城市間量子安全實驗,待量子中繼技術突破,量子密碼技術就能實現重大突破。

此外,由潘建偉團隊牽頭組織的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計于2016年下半年發射,項目將在國際上率先建成高速的星地量子通信網絡。這項技術將探索地空間的保密通信,這是一項技術難度更高的工作,一旦突破意義重大。

此外,郭光燦介紹,傳感器利用量子技術,未來五年有望產業化。郭光燦團隊用量子傳感,做了一個納米級的顯微鏡。中科大的杜江峰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展較快。

至于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難度更大,需要更長時間探索。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