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沈陽通用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競標成功,為上海一家醫療設備供應商定制一臺特種機器人,10個月后交付使用。這臺價格近300萬元,我國自行生產的首臺核醫學環境機器人,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種機器人是為癌癥患者做放射治療使用的,我們是國內唯一合格的供應商,以后不需要投標,商家會直接采購”。5月16日,在渾南昂立信息園,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李洪誼對記者說,以往放療都是靜態下的集中放療,現在通過機器手臂托著患者可在放療中按醫生的治療計劃進行運動,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不會損傷人體正常組織。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治療手段,像這種極端環境下使用的機器人過去都是靠進口,而且價格要貴很多。
“我們馬上要立項研制的核廢料處理機器人,也將是國內首臺套”。李洪誼告訴記者,類似的首臺套項目公司多達10個:自行設計研發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差動行星減速器、與首鋼合作的機器人停車塔項目等。
通用機器人公司自行設計的差動行星減速器完全可替代進口,目前正在形成批量生產能力。
減速器是關節型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決定了機器人的品質,每個關節都要裝一臺,市場上每年的需求量在100萬臺以上,而國內卻沒有規模化生產能力,大量依靠進口。
看準市場后,通用機器人公司一步到位,正式立項全力建設生產基地。記者采訪時,正趕上鐵西基地建設施工方前來洽談相關價格問題。
目前,該項目已被沈陽市列為“2016-2018企業智能升級”重點資助扶持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20萬臺,不僅可填補機器人產業鏈空白,還能支撐和帶動關節型機器人生產在沈陽地區的快速擴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機器人市場很大,每年增量達40%,依托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快速發展。但真正有技術能力的公司卻很少,多數都在下游領域做外圍的集成應用。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不長,僅100人的民營企業,通用機器人公司何以擁有世界級的研制開發能力,并能精準對接國內空白實現多個首臺套?
李洪誼認為,人才正在引領著通用機器人的創新發展。李洪誼是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公司團隊核心成員來自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多年頂尖機器人項目開發實施經驗,能組織管理大型項目的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公司靠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吸引來的人才先從事業部做起,做好了直接獨立出去成立子公司做總經理。
先進的經營理念較好地確定了企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
通用機器人“緊盯市場,沒有用的東西不做”,每年20項技術專利,90%以上能轉化為產品,轉化率超高。記者發現,公司設有商業價值評估團隊,對看好的技術,直接設立事業部,扁平化管理讓問題的解決簡單直接,技術向市場的轉化也得以加速進行。
努力開拓終有收獲:去年,通用機器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今年預計達到8000萬元。“我們的技術世界領先,可以和國際四大機器人巨頭企業正面競爭,包括德國庫卡、瑞典ABB等,我們之間,產品品質相當,但我們的價格優惠,更具競爭力。”李洪誼說,公司正在調研歐盟和美國市場,明年肯定要進軍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