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于工業機器人的各項扶持政策并不亞于當年的日本和韓國,如今本土企業已經獲得25%的市場份額,盡管市面上的工業機器人一臺就動輒十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但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成倍增長已成定勢,預計3-4年內中國機器人應用規模將高居全球第一。
從2009年開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就呈擴張態勢,目前未見放緩趨勢。2014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資產規模約為320億美元,從2015年到2018年,全球將有130萬工業機器人投入市場,預期該規模將以最少15%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繼續增長。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860臺,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其中自主品牌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比重達到1/4。預計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7000臺,較上年增長55%,約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兩大因素驅動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
其一是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80、90后已經成為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主力,相比60、70后,他們訴求較多,其中的顯著變化之一是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從事工資低、單調重復繁重、環境差的工作,導致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每到歲末年初這種“民工荒”現象在沿海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用人單位越來越傾向于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從事這類工作。
其二是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經濟性不斷提升。一方面,勞動力工資全面上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速,到2010年已經超過5000美元,而且由于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漲幅比城鎮職工還要快。另一方面,機器人本體價格不斷下降。機器人價格下降不僅是國際趨勢,而且還因為主要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組裝線,降低本體成本和價格。
如果想要觀察工業機器人行業前景,方式之一大概就是窺探中國潛在市場規模有多大。
據該報告,目前,中國的機器人人口密度還相當低,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和制造業工人的比率是9:2500。在工業更發達的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機器人人口密度要遠遠高于中國。中國是從2013年開始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2014年,中國創紀錄地買下了57100個機器人。到2018年底,中國市場將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機器人。
機器人的全面應用將會對生產方式和效率、產業結構乃至生活方式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將使社會面臨更多挑戰,技術性失業的情況異常嚴峻。預計機器人全面應用后中國將釋放就業人口超過2.4億,以受過初等教育的成熟生產性勞動力為主,這其中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轉型為技術人員或轉投服務等行業乃至創業自謀出路,其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只能通過實踐來證明,工業生產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這一趨勢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