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日前發布了2016年版《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稱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形成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區域集群。
《白皮書》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同比增長率為30%。不過,國產機器人企業要取得長遠發展,需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偏向中低端的掣肘。
形成四大產業集群區
《白皮書》指出,在需求擴張和政策鼓動的雙重作用下,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形成四大區域集群。
這四大區域集群分別是北部的環渤海地區、南部的珠三角、東部的長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現出比較迅猛的發展勢頭。其中,環渤海科研機構扎堆,研發能力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大。
《白皮書》將前述的四大產業集聚區形成的原因歸結為產業基礎。
環渤海地區以北京、哈爾濱、沈陽為代表,科研實力較強,研究機構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機器人方面取得顯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養優勢。長三角地區的優勢在于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基礎雄厚,這是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必要條件。珠三角地區有規模龐大的制造業,生產線升級需求使得機器人應用有廣闊的空間。而以武漢、長沙、重慶為代表中西部集聚區,則依托外部的科技資源,衍生出眾多行業龍頭企業。
不過,前述四大產業集聚區并沒有截然分開,而是存在互動關系。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優質的機器人研發機構和企業,多數有工業機械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地區,而市場需求旺盛的則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隨著近年來機器人產業的爆發,沈陽新松、大連機床等企業通過技術合作、設立子公司等方式紛紛南下,在上海、珠海等地落地的沈陽新松就是一大案例。
對此,廣東機器人協會秘書長張旭表示,研究團隊靠近市場,有助于以市場需求導向進行研發,從而將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