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領域被視為中國企業與外國巨頭會獵全球市場,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近幾年來涌現出的一大批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莫不是在新領域里抓住新方向的結果。
在汽車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一個領域。4月11日,比亞迪在北京舉辦了BYDDreams品牌盛典,其董事長王傳福在會上展示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7+4”全市場戰略成果,發布了以朝代名稱“元”命名的系列車型,同時再次強調公司去年獲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殊榮。
此時的比亞迪底氣何來?比亞迪2016年發布的財報顯示,2015年比亞迪營收800.09億元,同比增長37.48%;凈利潤28.23億元,同比暴增了5.5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5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61722輛,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1%,超越特斯拉、寶馬、日產等品牌,成為全球新能源車年度銷量排名第一。這無疑創造了中國汽車品牌的歷史。正如王傳福所言:“我們的運氣很好,趕上了新能源汽車百年一遇的大好機遇。”
誠然,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新時代努力趕超世界巨頭的步伐,但比亞迪的經歷仍然能給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這首先體現在比亞迪的前瞻性上。早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興起之前,比亞迪就已經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同時,很早就確認了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從2008年推出混動車型F3DM試水新能源市場,到目前“王朝系列”的數箭齊發,多年深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比亞迪已經擁有了具有全球領先的電子控制技術、全時電四驅技術和磷酸鐵鋰電池技術。
同時,也擁有了一條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產業鏈。除了時間上的前瞻性,比亞迪的成功還在于空間上的“拓展性”。在“7+4”的戰略規劃下,比亞迪的新能源車覆蓋了倉儲、機場、港口、礦山等領域,做到新能源車全市場覆蓋。比亞迪希望將中國道路交通領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電解決。不得不說,很多企業并未像比亞迪這樣大膽地看到可能性,從而也就失去了大展拳腳的最好時機。
然而,在成績面前,我們也應看到,比亞迪似乎與許多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一樣,或多或少地陷入了“銷量崇拜”的迷思。銷量是衡量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銷量排名也自有其象征意義。但在本國市場規模、發展定位、統計口徑等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銷量的指標意義其實有限。而從長遠來看,全球用戶對自身品牌創新能力的認可、良好形象的認知以及從產品中實際產生的“獲得感”,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比亞迪相對于“特斯拉”等世界級品牌還較為短缺的一面,同時也是中國制造數十年來孜孜以求卻尚未實現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來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的12580項專利技術,全領域無死角的服務以及產品生產上的“工匠精神”才是比亞迪的核心資產。
對于比亞迪能否扛起新能源汽車的大旗,業內人士觀點紛呈。對此,我們應該樂觀看待。因為只有想當旗手并有能力當旗手的企業多起來,才會出現更多旗手。這對當下中國汽車行業來講,尤為重要。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