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行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日益興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問題和質疑一直不斷。是產品本身不足,還是市場調控不利。早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騙補風波還未過去,如今又出現電動車續航時間和里程虛報的傳聞,還真是物紅是非多。
近日,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附近,有人拉字幅抗議某品牌的電動車虛報續航里程,指責旗下某種電動車質量差,同時存在虛標電池電量的情況,引發廣大關注。據統計,僅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超過33萬輛,是全球最高銷量。相應對于純電動汽車電池續航的投訴也日益增多,主要問題包括虛報電池容量,續航里程未達到宣傳數值等。有媒體報道指出,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不足成為銷量提升的“攔路虎”。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調查顯示,超一半以上消費者表示電動汽車有300英里續航里程才會購買。盡管國內消費者沒有如此高的續航要求,但對于大多數電動車品牌來說要達到這個續航里程很艱難。
對于電池電量虛標問題,消費者少不了抱怨,本身就不能滿足的續航里程數,還搞虛假宣傳,盛怒之下的真相是什么,是否存在認知誤區。筆者查閱資料發現,電動車電池以手機電池比喻,我們在使用手機時,一般當電量低于10%時,手機會提示電池電量過低,請及時充電,到5%時則會自動關機,以保障手機后續使用。電動車電池亦是如此,其標注的電池實際可使用電量比稱電量要少在情理之中。因為從電池安全和使用壽命考慮,電池的標稱電量中,生產廠家同樣會預留部分電量不被使用。充電過程中,筆者再以充電寶為例,通常我們會聽到“虛電”這一說法,尤其是在充電寶的使用中,顯示燈還有兩三盞亮著,但充了一會兒就全滅了。也就是說,實際充電量遠不及顯示充電量。同理可得,電動汽車的電池充電時,電表顯示的充電電量未必就是實際充電量,極可能存在“虛電”虛充的狀況。
據筆者了解得知,電動車駕駛對于環境的要求要高于傳統燃油車。當外界氣溫處在較高或較低時,電池的性能將會發生相應變化。溫度越低,電池的可使用量越少,影響續航里程。而在較高溫環境下,電池衰減加快,汽車使用時間越長,電池電量衰減越多。另外消費者的個人駕駛行為也將影響電池續航,如同手機開關機耗電快一般,經常急剎和加速,損耗的電量比正常行駛要高的多。另外,國內并沒有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對新能源電池電量和續航里程使用誤差進行控制規定,不少企業會因此鉆空子,虛假宣傳。同時,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尚未能解決電池研發問題,企業著重宣傳不如花人力物力研發電池更實在。
電池電量虛報,充電樁建設剛起步,企業的不良騙補行為等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陰霾。筆者看來,人們對于新生事物,總有好奇和期待。在《巴黎協議》之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消費者不妨在期待之下多點包容。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發展之路還很漫長,要代替傳統燃油車仍面臨不少挑戰,但其對于環境的改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為了大家的生存環境,多點等待,多點付出是值得的。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