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向的重要窗口,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成為備受中外企業家矚目的“熱詞”。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
目前,全球制造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快謀劃布局,我國制造業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著嚴峻挑戰。
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應該如何融合發展,國內外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何經驗可循?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艾利艾智庫發布了最新研究《互聯網+制造業的做法與誤區》,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互聯網+制造業概念從哪來?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制造曾憑借著規模和價格優勢席卷全球。截至2007年,全世界40%的紡織品,50%以上的PC、手機、彩電、空調,70%的鞋和玩具都在中國生產。到2010年,按產值計算,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與此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悄然開始。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主張在大型工業企業中引入互聯網技術并利用互聯網對其進行改造與優化,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國家戰略以適應新工業革命的浪潮。
我國制造業升級進入頂層設計
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同時出現在了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更明確要求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制造業是創業創新的主戰場,《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不僅將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其邁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而且將會釋放和引發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改革措施,帶動和輻射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商貿等各領域,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力增強和民生改善。
“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既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轉型與躍進,也是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的精彩聯袂,如何利用好這一策略,決定著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行業能否更健康、高速地發展。
我國制造業急需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優勢也與挑戰并存。首先,國家層面對于中國制造業的關注與扶持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我國內需的潛力依然巨大;再者,近兩年我國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布局快速;加之我國固有的產業鏈齊全、產業規模大,這些都是我國發展新一代制造業的基礎和優勢,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國內外制造業轉型五大舉措
伴隨互聯網+時代洶涌來臨,國內外一些領先的工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已成為融合生態體系中各種創新活動的主要載體和踐行者,他們將互聯網融入生產的各個環節,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互聯網+制造業的發展路徑逐漸變得有跡可循。通過研究這些企業的融合創新模式、路徑,總結出互聯網+制造業的五大舉措和方向:
一是面對互聯網給傳統制造行業帶來的沖擊,企業要開展平臺化、打造企業生態圈的轉型實踐。
二是打造“全產業鏈信息化”,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三是智能制造、協同制造。
四是推出產品的個性化定制。
五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實現跨界營銷。
“互聯網+制造業”存四大誤區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本質上是一場商業、技術的變革,在眾人對“互聯網+制造業”的關注度不斷被推升的過程中,傳統企業看待互聯網,從不信到相信再到迷信,也出現了很多的誤區。
——任何企業都可以平臺化?
大部分傳統企業并不具備成為平臺型企業的條件。平臺思維是互聯網思維之首,平臺型企業可以快速崛起,在互聯網、商業和大數據領域建立起競爭優勢。但是,平臺化需要具備強大的資本、人才和系統運營團隊支持。
——互聯網化就是信息化?
信息化只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互聯網化,而真正的互聯網化還應包括商業模式、采購供應鏈、產品體驗、銷售售后等環節。以信息化管理軟件為平臺,在企業內部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現代化管理,能達到穩定安全,準確高效管理的目的。
——制造業轉型就是機器代替人?
“機器換人”確實能提高生產效率,但局部的機器換人很可能導致局部高效、總體失衡,引發工序的不平衡和生產線工藝脫節。智能生產需要系統性引入,建立一種新型的人機互助式關系,而非簡單取代。
——互聯網只是另一種渠道?
線上渠道開發固然能提高企業銷量,但僅僅把互聯網當做營銷推廣工具未免局限。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應該從經營理念、商業模式、運營架構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
制造企業轉型需規避風險
面對上述誤區,各地方政府和傳統制造企業在迎接挑戰、嘗試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防范以下風險:
其一,同質化競爭風險。“互聯網+”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后,資本市場競相追逐,各地爭相上馬“互聯網+”項目。在“互聯網+”布局中,若盲目跟風,缺乏科學調研,將存在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的風險,很難形成自身發展優勢。
其二,體制性摩擦風險。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政策規劃,一方面為“互聯網+”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限制互聯網活力。互聯網+制造業需要在充分自由競爭的環境中實現創新發展,如果地方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則存在政府與市場相互摩擦的風險,無法激活市場發展的活力。
其三,數據安全風險。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一大基礎即是政府開放公共數據。但我國目前尚未形成數據開放的標準和尺度,過度開放可能帶來安全風險,開放不足則會阻礙創新。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