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生產下線了中國第一臺大型起重機、第一臺蒸汽拖拉機、第一臺高檔數控系統、第一臺大容量解體變壓器等160余個全國工業設備的第一。這個曾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的老工業基地,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后,經濟曾一度下滑。占到沈陽整個工業總量一半以上的裝備制造業,在經過了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后,也出現了結構性產能過剩。與此同時,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又不足。
老工業基地覓新發展路徑,打造裝備制造業“看家本領”
2016年3月31日,沈陽機床(000410,股吧)集團2016年第一季度的工作總結會議如約舉行,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全都參加了會議。
沈機工作人員:根據我們最新得到的數據,同比下降11%,其中國產下降16%,進口下降8%,今年一季度行業有所變化,從總體上銷售下降18%,下降31%,利潤總額減少了兩個億,產能庫存下降13%,各企業加大消化的力度。
與以往的工作總結會議不同的是,當聽到2016年一季度的情況匯報之后,所有的人都神情緊張,座位上的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更是不輕松。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2015年我們中低檔機床只占到20%了,中高檔機床就占80%了。從產品結構角度看,應該說調整速度還算比較快,但是比例看比較快,但是還沒有彌補原來,我們普通機床占很大,中低檔機床很大的結構。
中低檔機床和中高檔機床2:8的占比,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業績,這意味著沈陽機床集團在機床領域的科技創新已經初見成效,但是這一切在關錫友看來,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中高檔機床與原來中低檔機床的銷量相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那么,這個空間到底有多大呢?關錫友告訴我們這樣一組數據。沈陽機床集團作為中國機床企業中的老大,2002年當年的銷售收入只有13億元,在世界機床企業中排名第36位;2009年排名躍居世界第五;兩年后的2011年,沈陽機床集團銷售規模達到了180億,位居同行業世界第一。
關錫友:我從業20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種情況,我們2010年機床甚至還做成半成品,用戶就需要,我們所有庫存銷售一空,什么東西都好賣,我當時預感一個什么問題,怎么可能市場是這樣的呢?
機床市場的異常火爆,讓關錫友感到驚訝。他不知道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是不是泡沫,這樣的市場究竟會持續多久?
關錫友的擔心并不是毫無依據。2011年沈陽機床集團銷售的普通機床,達到了11萬臺,占到了總銷量的70%,銷售規模更是高達100億。但是這些產品在行業中屬于中低端產品,核心技術更是依賴國外,大而不強成為擺在沈陽機床面前最大的問題。于是,在眾人的質疑聲中,關錫友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逐步壓縮普通機床所占的比例,轉而尋找能讓沈陽機床做“強”的真本事。
這些產品在行業中屬于中低端產品,核心技術更是依賴國外,大而不強成為擺在沈陽機床面前最大的問題。
此時,發達國家早已經進入了數控時代,而中國機床的數控化率只有5%。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全部依賴進口。自己造一個機殼,然后高價從國外購買數控系統再進行組裝,這樣的老路子如果繼續走下去,不僅中國的機床行業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企業的未來也就會有滅頂之災。在這樣的情況下,關錫友決定帶領沈陽機床壓縮中低檔機床的產量,全面向中高端的數控機床進軍。
突圍,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心技術的問題。
關錫友:我們問過外國的伙伴,這項技術合作行嗎?或者賣給我行嗎?老外跟我說這是的靈魂的生命,值多少錢。當時我們不懂,我們以為技術可以花錢買來,但真正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國外合作伙伴的冷言冷語,讓習慣了跟隨式發展的老國企碰了一鼻子灰。沈陽機床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打破中高端機床領域國外的壟斷,就必須另辟蹊徑、自主研發數控機床的“大腦”——數控系統。
邁出這第一步并不容易,關錫友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沈陽機床陸陸續續投入研發高端數控系統的資金高達15億元。但是,這個被眾人寄予了厚望的核心技術還沒研發出來,中國機床行業在2012年就迎來了增速大幅下滑,普通機床出現了嚴重產能過剩。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當這個人均GDP大于8000美元的時候,那么發達國家走過的路表明冶金行業、紡織行業,這些行業都是處于萎縮這種狀態,到了8000美元以上的時候,這些國家的什么產業來成為拉動力量,就是裝備制造業。
然而,這樣的寒冬并沒有結束,進入2013年,沈陽機床集團普通機床銷量更是下降了30%;留給沈陽機床乃至整個中國機床工業的時間越來越少。
關錫友告訴記者,因為產能過剩造成的市場低迷,并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就在2013年沈陽機床集團整體銷量下滑的時候,國內市場的低迷猶如迎頭一棒。2014年國內機床市場消費總額相比2011年下降18.6%,2015年較2014年又同比下降13.5%。其中,與2011年時的最高峰相比,普通機床的產銷量已經下降至原來的三成甚至兩成。產能結構性過剩已經成了裝備制造業目前面臨的最大癥結。
關錫友:在這個經濟下行壓力下,裝備制造業確實也發生了很大的下降,那么甚至于去年增速低于GDP增長速度,
記者:那意味著什么?
關錫友:首次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拖累,這是第一次。
研發高檔數控機床及其關鍵功能部件的突破,成了沈陽機床集團占領市場的重要項目,這個被叫做I5的項目不僅具有挑戰,更是一個大膽的舉措。它的目標是由單純技術攻關轉向跟蹤國家建設需求實施重點攻關,服務領域向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能源等重點行業核心領域和電子等新興產業行業擴展。
這個被叫做i5的項目不僅具有挑戰,更是一個大膽的舉措。
2014年,就在國內機床市場大幅下滑的時候,沈陽機床集團研發的全球首款智能機床i5開始了批量生產。這個產品一問世,立即受到青睞。2015年i5產業化后當年訂單就達到將近6000臺。2016年的第一個季度,沈機更是憑借i5拿到了15000臺的定單,初步估算租賃總合同額價值達10億元。
i5系列智能機床是中國首創的一種產品,它最牛的技術是,一改傳統笨拙的手工操作,通過指尖輕點,通過移動電話或電腦,即可實現對千里之外的i5智能機床下達各項指令,而且誤差補償技術控制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使大家印象里“傻大黑粗”的工業機床變得“能說話、能思考”,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工業效率也提高了20%,被叫做“指尖上的工廠”。
i5最牛的技術是,通過指尖輕點,通過移動電話或電腦,即可實現對千里之外的i5智能機床下達各項指令。
在沈陽機床集團的智能裝備車間里,我們在優尼斯智能工廠主管鞠志鑫的帶領下體驗了一把i5智能機床上的“工業刺繡”。在記者的要求之下,鞠志鑫要當著我們的面,完成一個打火機的定制。
沈陽機床集團優尼斯智能工廠主管鞠志鑫:這臺機床現在做的就是,相當于是一個個性定制化的一個產品,在打火機上表面上進行雕刻花紋,這種花紋是客戶指定的,個性化需求,我們做設計和加工。
記者:這個需要多長時間?
鞠志鑫:大概幾分鐘。
五分鐘后,我們的個性定制打火機就完成了。
記者:什么圖案都可以?
鞠志鑫:對,你提供圖案,我們對圖案進行一定的設計,要符合這個面的要求。
32歲的鞠志鑫是智能裝備車間的項目負責人,他告訴我們,如今的機床企業,早已改換了傳統粗放式的生產,偌大的機床可以完全進行定制化,并且可以批量生產。
記者:這樣一次工作大概需要花多少錢?。
鞠志鑫:一個百十來塊錢。
記者:包括這個打火機在內?
鞠志鑫:甚至我們在個性化一點我們手機,包括甚至我們戒指都是,這個通過我們機床加工出來的。
記者:這一臺都可以實現嗎?
鞠志鑫:對,都可以實現。
眼下,鞠志鑫所在的智能裝配車間,是沈陽機床集團最熱鬧的地方。紛至沓來的訂單,讓鞠志鑫和他的小伙伴們經常要加班加點。這些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小伙子們,每天能夠在這個車間里裝配下線13臺i5系列產品,即便這樣,依然供不應求。
去產能,盡快調整產業結構,讓沈陽機床集團一下子有了生機,高檔智能機床逐步開始占領市場,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機床就喪失了用武之地。在距離鞠志鑫的智能裝配車間不足50米遠的地方,是雜件車間。一些在沈陽機床工作了大半輩子,工齡比智能裝配車間的小伙子年齡還要大的老師傅們也毫不示弱。
加工一顆螺絲,從原料到成品,手腕需要連續發力上百次,老師傅們個個都是身經百戰。
在我國,像這樣還在正常使用的普通機床,總量超過了400萬臺。能夠熟練操作這些老式機床的工人,大多數是像王立志這樣有豐富經驗、工齡在二十年以上的老師傅。
在王立志的工具箱里,整整齊齊擺放著上百種加工零件用具,這些都是他從做學徒起就開始學習的東西。但家伙已經很少能派上用場了,大部分時間,它們就這樣靜靜躺在王立志工具箱里。王立志所在的雜件加工車間跟鞠志鑫所在的智能裝配車間并不遠。
王立志:將來社會走向數字化了,我們這些老產品、老設備就淘汰了,現在都是年輕的,三十來歲的比較多,都是大專生大學生,現在他們就是主力了。
2016年4月1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沈陽機床集團的i5系列產品出盡了風頭。作為老工業基地,沈陽創造了無數個第一,除了沈陽機床集團去產能成功轉型外,另一個大型企業也在慢慢轉型,這個企業擔負著為大型乙烯、大型煉油、大型煤化工、大型電力、大型冶金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項目提供國產裝備的任務,其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它的名字叫沈陽鼓風機集團。
沈鼓集團進攻技術高地,實現傳統產業智能轉型
走進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廠區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大箱子,近一年的時間,它們就這樣擺在道路的兩邊,等待著出廠。
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孔躍龍:去年我們遇到了困難,由于去產能所服務的上游領域,產能下降了,它的投入下降了,所以造成我們的訂單減少,因為我是長線生產。今年的訂單相比去年,就接近少了20%到30%,有的會超過30%,我的訂單減少了,我們整個銷售收入會減少,我們利潤水平會下降。
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主打產品是壓縮機,主要銷往我國的石化領域,與其它企業不同的是,沈陽鼓風機集團生產的壓縮機完全是依靠訂單生產。
全國石油化工業裝備所用的壓縮機,80%都出自這里。
這個行業里的“領頭羊”似乎就這樣一路高歌猛進。2015年,沈陽鼓風機集團同樣遭遇到市場的寒冬,由于石化行業產能下降,直接影響到壓縮機的訂單。國內市場的萎縮、上游客戶產能下降、回款難度加大都在不斷壓迫著沈鼓的生存空間。
廠區里一排排等待發貨的大箱子,向一塊塊石頭壓在每一個人的心上。創新、轉型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大家清楚地意識到,120萬噸乙烯三機組這個項目制造投產之后,將成為目前我國首套、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乙烯裝置之一。在中國,有能力制造這種核心壓縮機的企業,只有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一家。
沈鼓透平設計院國際工程壓縮機設計開發室高級工程師郭飛虎:這回是我們沈鼓成套的一個項目,用戶對我們的機組的總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像以前的機組的外觀質量、機組的總體的發運、機組的整體說明書這塊,以前我可能國內項目都是沒有要求的,所以針對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很多新的設計。
120萬噸乙烯3機組已經進入最后試車階段,此次的壓縮機組核心裝備乙烯、丙烯、裂解氣壓縮機全部由沈鼓集團承制,首次實現該等級壓縮機組的全部國產化。包裝發貨前的最后一項工作,就是整理出一份項目說明書,雖然聽上去簡單,但郭飛虎依然不敢放松警惕。
這幾天,項目負責人郭飛虎一有空就會到試車平臺上去了解一下進展。在自己11年的從業經歷中,這個項目的難度遠非他參與的其它項目可比。
從100萬噸乙烯壓縮機到120萬噸乙烯壓縮機,壓縮機最核心的部件葉輪需要從新設計。為了設計出合格的壓縮機葉輪,郭飛虎和他的團隊用時將近一年,無數次推翻前期設計、無數次的實驗引證,一步步調整、優化之前的設計。
雖然有著11年的從業經歷,郭飛虎還是感到了壓力。
郭飛虎:因為本來做這種大規模的機組來說,首先我們沈鼓是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是與國外的技術相比,我們是有一定的差距,對于一些已經長期使用國外機組的那些用戶來說,他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然后面對他們的質問,我們的設計人員的心里壓力是非常大的。
眼下,雖然受到了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投資情況的影響,但沈鼓將繼續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堅持創新驅動。
孔躍龍:在困難的時候好企業,在這個時候更要進行大量的技術研發、技術投入,以備后續一旦經濟好轉的話,我們一樣可以沖上去,沈鼓還是一個響當當的沈鼓。
2015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4萬億,占全球裝備制造業三分之一,多數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十年的時間里,沈陽鼓風機集團就是這樣,依靠技術創新,推出了一大批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級新產品,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也呈現跨越式增長,營業收入由2004年的18.36億上升到2014年110.4億元,年均增長19.6%。
十年的時間里,沈陽鼓風機集團依靠技術創新,推出了一大批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級新產品。
石勇:從技術創新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還在中前期,制約裝備業發展還是關鍵技術發展和基礎零部件的缺失,使我們裝備制造業不能由大變強,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半小時觀察:裝備強則國強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并提出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應該說,“中國制造2025”框定了一條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之路。但要走好這條路,還需要我們更多地去實踐和探索,需要我們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膽魄。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