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埃夫特如今在國內走得靠前了些,但我清醒地看到,與國際四大家族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就在那里,不能無視它的存在,而是要直面并想辦法化解。
9年前,我們僅是奇瑞汽車設備部下面不到10人的裝備制造科,漫長的9年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歷程中猶如白駒過隙,不能否定的是,如今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我無法忘記的是,9年前我作為奇瑞汽車設備部部長經常因機器人故障突然罷工而“吃瓜撈”,當時國內企業應用的機器人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技術受制于人導致生產線為應付機器人罷工而疲于奔命。這也倒逼著我們萌生了研發自己的機器人的想法。
相對于四大家族,如今中國機器人整機廠家也誕生了圈里所謂的“四小家族”的幾個企業,而作為其中之一,埃夫特起家于應用端的奇瑞汽車企業,一直以來,通過企業改制、產學研用等模式自主培育技術、并購合資引入海外技術等戰略手段,如今更是對自身有清醒認識,要想成為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必須先打通機器人上中下游產業鏈,圍繞埃夫特建一個體系和生態圈,實現“廠廠有機器人,家家有機器人”的“中國機器人夢”。
買買買的初衷
從零起家的我們,如今擁有了多個技術研究院、年產數千臺的生產線、下游客戶遍及海內外各個領域,外人看來似乎一切都風光無限好,但我的神經從未放松過,起初我們僅為了“爭口氣”而走上機器人本體研發生產這條路,如今我們同樣沒有忘記這個初衷。因為要在機器人行業有所成就,必須打通產業價值鏈。而產業價值鏈由關鍵零部件、本體、集成應用和終端用戶組成。
關鍵零部件的成本占整個機器人生命周期成本的一半左右,而中國在關鍵零部件技術上是缺失的窘境,剛成立幾年十幾年的國內企業要追趕國外有上百年技術積淀的企業,也并非一蹴而就。
我們選擇兩條路并行的方式,一種是自主培育,另一種則是資本運作。
自主培育方面,早期借助與外資品牌合作以及與高校深入合作方式,購買知識產權,扎實轉化機器人技術。站在產業發展高度,始終不斷引進海內外機器人專業領軍人才,技術驅動公司發展。目前我們的企業員工450余人,而其中研發和技術人員就150余人,外籍人員100余人。我們每年研發投入均超過二千萬元,先后組建了蔡鶴皋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合作,分別組建獨立法人的哈特、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近兩年,企業申請專利8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承擔工信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4項,參與制定機器人行業國家標準3項。公司目前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和產業聯盟發起人和副主席單位。
另一條路是通過收購、資本合作或者戰略結盟育成一批核心零部件,提升國產機器人整體性能并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海外收購我們近來也頗有斬獲。繼2014年11月收購意大利CMA公司后,今年3月8日,我們正式收購意大利EVOLUT公司,并且擬成立歐洲智能噴涂與智能工業應用研發中心。兩次收購都是以技術為導向,這背后有清晰的戰略支撐。總體而言,在發展快速尤其是呈現跨界融合的機器人產業,國產機器人必須通過跨越式發展滿足中國產業升級背后強大的機器人需求。這讓埃夫特覆蓋了噴涂和高端金屬加工等應用領域。
我們的考量是,EVOLUT的技術特色主要是在通用工業領域的高柔性的機器人智能應用,特別在金屬加工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工藝經驗和解決方案,技術基礎非常符合工業4.0的發展方面。
因此EVOLUT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工業4.0思想往面向特定行業,整合機器人智能作業技術,加強IOT的智能傳感和數據采集技術,為客戶提供智慧車間成套解決方案。第二個方面,主要是基于已有的若干行業大量機器人應用工藝經驗,按特定的規則進行代碼化形成工藝專家系統,為埃夫特即將啟動的下一代智能作業機器人平臺的開發提供原始的工藝數據積累。
鑒于ABB機器人很多功能都是由EVOLUT最早提出,并由EVO-LUT進行測試和完善的。EVOLUT也可對埃夫特機器人功能和研發方向進行指導,以EVOLUT現有的技術能力,在中國如果進行有效業務拓展。
生態圈邏輯
除了海外并購,我們還注重國內上游零部件、中游本體和集成、下游終端客戶等體系的生態圈搭建,我們的目標是成長為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曾經的終端用戶美的集團近日被埃夫特引入成為第三大股東,也是處于此種考量。
我們看到,過去公司更多應用在汽車行業或者自動化水平很高、工藝相對成熟穩定的行業,而現在,隨著人力成本提升、人口結構變化、制造業升級等諸多因素,機器人快速向通用工業領域滲透。
據相關機構預測,我國白色家電制造行業對于機器人和自動化裝備的需求量在3萬~5萬臺,主要作業工位為搬運、取件、裝箱、碼垛、焊接等。機器人及成套系統市場規模在500到800億元。格力電器近日宣布準備投入50億元用于格力工廠機器人應用和自動化改造,并在適當時機進入機器人行業。
千億級家電企業美的集團入股可以給我們提供廣闊的應用市場,并為我們積累工業制造的信息化數據,為將來埃夫特成長為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創造條件。
早在2013年注資8000萬元成立的蕪湖濱江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著產業謀劃、投融資平臺等多重功能,為我們的機器人“生態圈”提供資本支撐。幾年來,在安徽蕪湖聚集了,和埃夫特一樣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創新的,還有固高科技、翡葉動力、清能德創等一批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這有賴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產業集聚扶持政策。
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其誕生基因密切相關,我們能夠更加開放地采取各種方式來構建機器人生態圈,也是由我們的誕生基因早就注定的。
回顧埃夫特的快速成長軌跡,離不開期間的制度創新和通過母體市場不斷應用試錯。
通過混合所有制,讓核心骨干入股分享公司發展成果承擔經營風險,充分調動核心員工積極性,在快速變革的行業發展中,埃夫特人始終保持對市場高度敏銳,抓住機遇發展壯大。
埃夫特是目前規模化生產的國產機器人中唯一一家通過在母體市場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成長起來的機器人公司,母體市場在埃夫特早期應用試錯與產品迭代中發揮重要作用。公司的名稱埃夫特取自于英文“ef-fort”的“努力”之意,不同的是,公司英文名卻又少一個“f”為“EFORT”,寓意永不滿足,進無止境。
2007年8月,埃夫特公司正式成立,同年底,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埃夫特公司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轉折發生在2009年,經過反復調試改進,埃夫特公司制造的第一臺機器人在奇瑞公司試用,其精準度和穩定性與進口機器人不相上下。早在2011年埃夫特就首次實現國產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生產線成線應用,這是其他國產機器人在發展早期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12年埃夫特走向外部市場,向通用工業快速滲透過程中,準確分析并抓住衛陶、噴涂、釀酒、金屬加工等細分領域的需求,與合作伙伴開發出非常適合行業應用的解決方案。所研制的國內首臺重載165公斤機器人載入中國企業創新紀錄,獲2012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銀獎。
過去的2014年、2015年我們位居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而2016財年集團營收預計5.6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年產工業機器人1萬臺、銷售收入達50億元,努力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
奇瑞汽車大規模產業應用中,埃夫特對機器人的理解和應用積累起到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后續針對細分市場的準確開拓加上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歷史機遇,將埃夫特推上國內機器人領導廠商之一的位置,但從整個產業趨勢看,埃夫特的發展剛剛開始。
我認為,人機協作與智能化是機器人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
從目前產業需求看,由于視覺、傳感器等技術成熟與應用,更加智能化的設備將在工業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埃夫特未來在深耕行業應用的基礎上,將在工業云智能化機器人方面做突破的嘗試,成立歐洲智能噴涂與智能工業應用研發中心,還將在美國成立人工智能研發團隊,這些布局和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趨勢高度契合。從未來中國產業升級角度看,需要有一批像埃夫特這樣的智能裝備以及和智能制造相關的軟硬件廠商一起推動制造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