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推動高精密減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自主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
近年來,在低價勞動力供給下滑、工資上漲、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機器換人”屢被提及。
2015年,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機器人”,300024.SZ)開創首條機器人用于沖壓生產線的先河。該生產線用于加工寶馬2016年新款車型的零部件,這也是第一條國產品牌機器人為國際高端汽車品牌提供沖壓零部件的生產線。
新松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徐方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多年累積的結果。”十幾年前,新松機器人在沖壓線、總裝方面就有涉及。
目前,新松機器人在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數量是1000多臺。新松機器人旗下工業機器人產品已達到數十種,應用覆蓋了焊接、打磨、拋光、碼垛、涂裝、沖壓等領域,為汽車、電子電器、電力、食品、醫藥等行業提供系統化服務。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新松機器人旗下工業機器人產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63%,達5.18億元;毛利率為33.74%。
不過,雖然自2013年中國已經是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但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仍然很低,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30臺/萬名產業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與工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韓國(437臺/萬名產業工人)、日本(323臺/萬名產業工人)和德國(282臺/萬名產業工人)相比差距更大。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仍有巨大潛力。
與之不匹配的是,國內多數機器人廠家經營狀況并不如意。
政策催熱下,國內市場短短兩年時間內,機器人企業就已達到近千家。OFweek行業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廠商本體業務出現同比增長,僅有20%的廠商同比下降;但從盈利能力來看,機器人本體業務虧損面高達70%。換言之,70%以上的企業的本體業務處于虧損狀態。
國際機器人協會(IFR)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70%的工業機器人銷往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其中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5.7萬臺,同比增長56%,約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本土機器人廠商銷售量為1.6萬臺,同比增長78%;而國外機器人廠商銷售量為4.1萬臺,同比增長49%。
雖然在銷售增速上高于國外廠商,但中國機器人廠商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術,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以下,但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高端機器人主要依賴進口。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的3.65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