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生產準入問題的爭論一直伴隨著汽車業的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外來的“和尚”期望進入這一領域分得一杯羹,新能源汽車的準入更是引來了各方聲音。
自去年電動車生產資質放開以來,哪些企業將獲得第一批制造新能源汽車的“門票”備受業界矚目。雖然《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中規定了一些硬性指標,但掌握此入口閘門的仍是管理部門。
細數希望通過電動汽車生產門檻的投資主體,主要有傳統汽車生產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互聯網公司、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和專業的汽車設計研發公司等。這之中互聯網造車被炒得最熱,樂視、博泰、蔚來、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參與進來。但結合準入門檻和互聯網企業實際情況看,被資本看好的互聯網公司與獲得生產資質的距離并沒有那么近。
且不談互聯網企業是否具有純電動汽車的完整研發經歷,僅政策對產品制造工藝和裝備的要求就將這些企業攔在資質門外。眾所周知,大部分IT公司試圖以軟帶硬,把造車的重點放在研發和消費者需求上,生產制造環節存在明顯的短板,一些企業甚至沒有建立自己的工廠。由此可以預估,在首批獲得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名單上,IT企業不會多。至于未來IT企業是否愿意在制造工藝上大量投入以拿到生產資質,筆者也并不樂觀。畢竟,這意味著巨大的資金規模,且制造工序復雜,并不是IT企業的優勢所在。不過順應趨勢,未來電動汽車生產準入門檻進一步放寬,并非不可能。
與互聯網企業面臨同樣命運的可能還有多數低速和微型電動車企業。從政策規定的產品技術要求來看,極少低速電動車企業能夠達標,比如滿足續駛里程和百公里最高時速的“雙100”標準。低速電動車短期“轉正”并非易事,在這種情形下,產品向中高端發展,進而再申請電動車生產資質不失為低速電動車企業努力的方向。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