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可謂登上了新的發展臺階,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阻礙。資本與技術是驅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兩個輪子,只有兩個輪子均衡發展,才能加快產業進步。
由中國產業和資本(基金)主導的國際并購頗為引人注目,“不差錢”的印象似乎深入人心了。然而,事實真是這樣的嗎?“不差錢”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能否走上平穩快速的發展之路?清華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魏少軍在“SEMICONChina2016”期間演講時提出“雙輪驅動”理論——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處在“資本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之下,只有兩個輪子均衡發展,才能實現快速發展。
2015年是國際半導體產業并購爆發年,包括恩智浦花費170億美元并購飛思卡爾、安華高斥資370億美元收購博通、英特爾以167億美元吃下Altera等。研究公司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旬,全球半導體業并購交易規模已突破1200億美元,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交易金額已達到2014年全年的4倍以上。
在國際并購的大潮中,中國半導體并購的熱度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清芯華創投資16億美元收購美國光學影像感測元件大廠豪威;封測廠江蘇長電買下星科金朋等。對此,魏少軍表示:“如果仔細分析2015年中國完成半導體并購,主要的案例共有7項,包括清芯華創收購豪威、武岳峰資本收購芯成半導體、建廣資本收購NXPRF/Power、長電科技收購星科晶朋、通富微電收購AMD封裝子公司、天水華天收購FCI、紫光集團入資中國臺灣力成,總金額約為62.85億元,在國際并購總量中占比并不大。”
另外,在2015年中國半導體發起的國際并購中,以資本獲利為主要目標的國際并購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未來這些被并購的公司將面臨與國內產業整合的難題。以技術能力獲取和提升為主要目的的并購還不夠多,尤其是在關乎最終產品的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急需加強。
2015年,中國并購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中國半導體的并購看起來似乎熱火朝天,但是這些并購案多是中國企業(或資本)發起的國際并購,國內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卻不多,盡管中國存在數量龐大的小微型半導體企業,同質化情況嚴重。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不同時期面臨不同的問題。一段時間內限制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資金不足。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面臨的產能與市場需求差距上得到印證。
以2013年中國市場消耗808億美元集成電路產品為例,估算中國每月需要93萬片的晶圓產能,方能滿足需求。現在中國實際產能約為每月20萬片,產能缺口達到73萬片/月,晶圓產能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不足。
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發布,特別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資金不足的問題得到了緩解,僅國家基金就募集超過1300億元,加上地方政府設立的“地方版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有效帶動了國內資本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關注與投入。
可是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兩個輪子的力度往往并不均衡。這就像一部汽車,左側輪子的力度大了,車身就會向左轉;右側的輪子力度大了,車身就向右轉,結果就是汽車不斷地在畫龍和打轉。這就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歷程的寫照。前期存在的資本缺失的矛盾,現在已經得到緩解,但是技術進步不快的問題依然存在。目前在加大國內外并購的同時,也要高度關注和加大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同時,圍繞產業的技術短板有意識地通過并購予以補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