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約合43億噸標準煤的大盤子中,只有煤炭消費量下降,同為化石能源的原油消費量增長5.6%,天然氣消費量增長3.3%。
雖然消費量下降,煤炭依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7.9%。光伏發電一年新增裝機達到創紀錄的1500萬千瓦,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十二五”以來不斷下降。
不過,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上升的趨勢明顯,逐漸替代煤炭。但是另一方面也呈現膠著狀態,在煤炭價格接連下跌,動力煤跌破400元的情況下,刺激新上煤電項目增多。2015年全年凈增煤電5186萬千瓦,為2009年以來年度投產最多的一年。
國內需求萎縮導致產量開始下滑。以2015年為節點的“十二五”,是中國煤炭工業畸形發展的五年。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約束成為影響我國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三個主要矛盾。隨著煤炭價格的下滑,企業虧損的加劇,最終導致行業產能關停和產量縮減。
市場化力量倒逼改革政策出臺。面對深陷泥潭的煤炭行業,國務院于2月1日出臺了文件《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具體提及了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與路徑。從2016年開始,中國煤炭行業用3至5年的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爭取在期間內使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處理人員精簡問題是最大痛點和難點。產能淘汰作為適應市場化規律的手段,必然成為改革進程中的核心,同時由于畢竟中國對煤炭作為一次能源需要量巨大,供給側改革的初衷也是讓煤炭行業更加平穩、健康的發展。因此,煤電一體化和煤炭深加工為代表的行業轉型方向,以及上下游企業合并持股的方式都可以在微觀上緩解去產能過程中的問題激化。同時,對于冗余人員的安置也成為供給側改革得以最終實現既定目標的基礎,尤其是中央政府拿出的1000億專項職工安置資金將有效的刺激煤炭企業精簡人員縮減產能,并促使煤炭企業關停已入不敷出的礦井。
中國煤炭供需平衡更依靠供給收縮來解決,行動在路上,但非一蹴而就。此次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力度超出預期,并有著明確的改革目標以及執行辦法,將促使煤炭行業向集中化、機械化發展,降低煤炭行業噸煤成本,使煤炭企業重新回到略有盈余的可持續經營狀態。據我們樂觀預測,我國煤炭行業在2018年或將會回到供需平衡狀態,煤炭龍頭企業會因環保技術高、開采成本低、年產量大等原因會直接受益于此次供給側改革。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