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上,每一個涉及國家前進重大方向的話題,無不與創新驅動息息相關。
作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安徽擁有自己的“創新基因”。對于創新發展,來自安徽的全國政協委員們又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見?
1機器人:大型國企優先使用“中國造”
面對人才的緊缺與人力成本的上升,工業機器人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新“員工”,大量的機器人活躍在生產一線,搬運、焊接甚至為病人做手術。
“根據統計,我國正在服役的機器人已占全球總量的9%左右,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將達7萬臺,同比增長36.6%。”但是,工業機器人卻也面臨著一些瓶頸。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萬寶年說:“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自主性仍然較低。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被國外品牌占據,據初步統計,2015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2萬臺,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約4.8萬臺。”
其中,萬寶年重點強調了工業機器人制造中的創新困境。“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薄弱。我國在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方面比較薄弱,國外大公司賣的減速器成本不到國內三分之一,這些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產值的72%,國內做的只占其產值的22%,甚至導致國內企業做的機器人比買的機器人還要貴。”
“作為大型國有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優先使用國產機器人,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萬寶年建議,國家制定出臺國有企業優先應用國產機器人的相關政策。針對廣大中小企業的實際應用要求,擴展機器人的產業應用范圍。
在研發和推廣應用上,萬寶年表示應當把國產機器人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大研發力度,攻克關鍵技術。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方面研發支持力度,特別是基礎性研究方面要提供資金上的保障,定向支持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研究。
“建議通過政策引導我國機器人本體企業進行整合、兼并,集聚資源重點扶持幾家國產機器人本體企業加快發展。”在行業標準上,萬寶年也建議由國家牽頭研究制定機器人產業準入標準,規范引導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2工業新產品:加大補助力度
“當前工業經濟出現的問題,看似是需求不足,本質上是供需關系錯配導致的。高端產品缺失、低端產品過剩,新產品、高品質產品供給不足,沒有及時跟上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的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衛華認為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是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的重要舉措,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大計。
李衛華建議,目前應當適當放寬現行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認定條件,擴充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使政策優惠更多向中小企業傾斜。
同時,對于新產品補助上,力度需要更大,支持工業企業走“精品化”路線。“建議對經國家或者省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和工業新產品、工業精品,從認定之日起所繳納增值稅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內全額獎勵企業。”
“希望國家在五年內將全國現有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一遍,擴大技改專項資金規模,加大對重點領域技術升級改造、工業強基等技術改造項目的支持力度。對企業投資符合國家鼓勵類發展的技術改造項目,項目完工后三年內,對企業新增稅收部分,國家、省、市財政按比例進行獎補。”李衛華表示。
3文化產業:開展股權激勵
“我國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較快,成績頗多,但是存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諸如文化體制深層改革瓶頸難以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支撐不力。”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對于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現在我們有大量文化資源不能有效轉化為產業資源。究其根本,在于創新不夠,應該從過去的注重速度與規模向追求質量和效益轉變。”李修松建議,在國有重點文化企業開展股權期權激勵、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等,調動廣大員工積極性,激發創造力。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打造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良好法制環境。
而對于創新驅動這個關鍵,李修松認為各地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特色文化資源,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并與設計服務相融合,圍繞市場需求,推進自主創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并且,在各地構建具有相應科技條件的文化創意創新平臺。
不僅如此,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不僅僅要利用文化本身的力量,也要抓住科技的杠桿。“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新型影視、自動化技術、智能科技、語音技術、3D打印等科研成果,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
人才方面,更應該擺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位置。“抓緊改變文化人不懂科技,科技工作者缺乏文化的‘兩張皮’現象,打造一批文化科技創新團隊和一系列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發揮科技在文化產業園區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努力發展文化科技產業。”李修松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