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珠三角許多地市一樣,東莞集聚著大量的制造業企業,由于人力成本日漸高企、產品技術含量不足等原因,不少企業面臨市場的嚴峻挑戰,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東莞是廣東省內第一個提出“機器換人”的城市,這一概念的誕生,并非來源于自上而下的命題,而是源自莞企在生產制造工藝中的自覺行為。
2月27日,“經濟活力看廣東·轉型升級”采訪團來到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副市長賀宇講述了東莞市在推動企業改造升級上的生動實踐。
“三升二降”讓企業看到了技術紅利機器人市場應用規模達1萬臺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連年攀升,一批外資企業主動引入工業機器人設備替換人力,不僅降低了成本,還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從而擴大了利潤空間。
“總結起來就是'三升二降',生產率提升、良品率提升、利潤提升,成本下降、生產的不穩定性下降。”賀宇解釋。
在深入調研并了解了“機器換人”的好處后,東莞市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推動并引導企業走上技術改造、轉型升級的道路。
一場在工廠車間里開展的“革命”傳播開來。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申報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項目共有1262個;單2015年,企業“機器換人”項目總投資就達到約70億元;2015年,全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231.2億元,同比增長85.6%。
“在2010年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嘗試過用機器人替代人力,但當時每產出100元的人力成本只要15元,用機器并不合算。”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曹豪杰介紹,“但到2015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每產出100元的人力成本上升到25-30元,機器人的存在就非常必要了。”
據記者了解,2014年至今,勁勝精密一共投入了約3億元購置機器人,實行高科技集成、自動化作業,代替了上千名工人,使得其生產效率提高15%以上。
由于越來越多企業實施開展“機器換人”,目前,東莞市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應用達到約10000臺,預計未來一兩年內僅多軸機器人的需求量就將增加1000-2000臺。
一年減少用工4.66萬人勞動力市場結構明顯優化
根據初步統計,2015年企業所投資的“機器換人”項目全部完工后,其平均產品合格率將從92.04%提升到97.23%,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1.05%,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1.66倍,同時,預計將減少用工約46600人。
這是否意味著企業用機器人替代勞動力之后,單一年時間就會導致4萬多人失業呢?
徐建華表示,長期以來,東莞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及用工人口都保持穩定水平,并沒有因為“機器換人”而產生波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是一個階段性的工程,它是循序漸進的,并不會一下子所有企業所有生產線全部都替換掉。”他解釋,“此外,我們對淘汰下來的這一部分勞動力采取了技能提升和轉移兩種解決方式,組織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學習更加復雜的技術、無法被機器取代,另一部分可以轉移到同類型企業中去。”
通過打響機器換人、技術升級改造的“車間革命”,東莞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明顯優化。“簡單的、重復機械化勞動的低端生產力減少了,我們越來越需要更高層次的人才。”徐建華說。而隨著這場在工廠車間里進行的“革命”繼續深入和發展,它將更大程度地影響企業、影響東莞制造業,乃至于改變東莞這座城市的人才質量和經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