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行業脫困升級的攻堅之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近日表示,當前煤炭需求下降、產能過剩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將是今年的主要任務。關于煤炭企業聯合設立地板價的建議,目前仍在研究。
嚴控超能力生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表示,“2012年以來,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全社會對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數據有各種各樣的分析,綜合來看,全國現有產能40億噸左右,在建產能11億噸左右,總數50億噸左右。50億噸的產能跟全國目前總的消費量相比的確是過剩的。”
張宏認為,要加快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實現供需平衡需從遠近兩個階段來推進。
從近期看,一是依法、依規控制煤炭產能的無序增長和大量釋放。要依法治理違法、違規煤礦的建設和生產,不管是先進的還是自稱先進的,只要違法違規建設的煤礦必須停下來。
二是嚴格控制煤礦的超能力生產。近10多年,煤炭工業無論是地質勘探技術、建井技術,還是采煤、安全生產技術的進步都非常明顯,促進了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的建設。這些煤礦絕大多數集中在晉、陜、蒙資源條件好的地區,擁有現代化的裝備、技術和優良的資源條件,超能力生產很容易,對市場帶來的沖擊很大。應該嚴格按照煤礦的設計能力或者有關部門核定的生產能力來組織生產,絕不能超能力生產。
三是不安全的不能生產,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不能生產。國家安監局應加大檢查力度。去年,十二部委聯合下發了《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對劣質煤的生產和使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目前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應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督和檢查,控制劣質煤的生產和銷售。
優化生產布局
煤炭是資源型產品,有生命周期和衰老期。經過幾十年的開采,一大批煤礦已接近資源枯竭,且井深巷遠,安全保障比較差,經濟效益也比較差。煤炭工業協會曾做過統計,1998年,原中央直屬煤礦下放地方以前,全國國有重點煤礦有700多處,上一輪政策破產了266處,還有300多處,這些礦基本進入資源枯竭期,但由于沒有正常退出機制目前退不出去。張宏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化解過剩產能要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煤礦長效退出機制。引導和支持甚至鼓勵資源枯竭、安全沒保障以及長期扭虧無望的煤礦退出市場。
就優化產業布局而言,要進一步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目前,周期性煤炭產能過剩和煤炭下游產業的供需緊張,以及煤炭與下游產業大起大落的趨勢,與煤炭和下游行業的市場機制不完善、煤炭與相關產業之間存在較大壁壘有很大關系。所以,中長期來看,應進一步推進煤炭與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
那么,如何推動上述政策落到實處?張宏認為,首先生產企業要依法生產、建設和經營。這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主體必須做到的。
其次是生產企業與消費企業,都要遵守契約精神,要建立信用機制,不能像過去一樣,在煤炭市場緊張的時候一個電話就漲價,在供大于求的時候下游企業隨時要求降價。上下游企業之間要建立長期戰略合作機制。這是實現市場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熟市場體制下,所有市場主體應該追求的目標。
從政府的監管來看,主要生產省份要實行供需對接。目前全國煤炭供應主要來自晉、陜、蒙、寧。其調出量基本相當于全國的供應量。在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情勢下,如果這四個省份把煤炭產量與供應量控制好,對平衡全國市場作用很大。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