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卡智庫指出“機器人+”正替代“互聯網+”成新大風口,從國際競爭、產業升級、技術等多角度分析了這場風從何起。未來機器人產業空間有多大?
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空間有多大?
各方眾說紛紜下,福卡智庫總結了當下的三種觀點:
第一個是百億元能級。持此觀點的專家認為,中國現有機器人市場中,國內企業自己制造的僅占13%左右,2014年約為7000臺左右,對中國企業而言,該產業的產值容量將以百億元為單位。
第二個是千億元能級。中國正逐步形成重慶、廣州、沈陽、上海等四大機器人產業重鎮。其中,重慶號稱要打造“中國機器人之都”,而業界向來就有“北新松”、“南廣數”的說法,這兩家在當地已構建相對完整產業鏈,產業集群初現雛形。而上海在全國首當其沖面臨后工業化時代全面兌現,市場需求最大,且云集了ABB、庫卡等世界巨頭,在研發、集成、應用等方面占盡優勢。這四大區域,每個產業集群至少都是千億級別,意味著未來市場空間也將以千億計算。
第三個是萬億能級。這個預測來自麥肯錫,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產業應用創造的產值為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
這三種估算方式看似天差地別,到底誰更代表未來?
福卡智庫認為,第一種顯然相對保守,無視中國市場爆發式、跨越式增長的前景。第二種相對客觀,第三種則比較樂觀。實際上,隨著產業升級與應用拓展,機器人改變的不止是生產方式,更在于顛覆了交易方式、生活方式。
換言之,未來機器人產業就如同當下的互聯網,將完全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方面,無處不在,以致于可以被“忽略不計”,但絕對不可或缺。就此而言,機器人產業的市場空間怎么估算都不為過。
事實果然如以上預測的這么樂觀嗎?中國能在這場國家戰略級的產業大戰中分得一杯羹嗎?
鼓勵機制問題
【打造產業不能靠補貼】目前我國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不同程度補貼,來促進傳統產業大量使用機器人,這種弊端非常明顯:首先,由于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競爭力,在大量推廣使用“機器換人計劃”中缺乏足夠競爭力,反而被邊緣化,進一步擠壓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生存空間;其次,由于機器換人計劃與扶持本土機器人政策脫節,機器換完了,當地的機器人產業并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第三,機器換人模式簡單粗放,沒有戰略性與全局性,沒有看清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
硬件問題:
【核心零部件成本限制中國機器人競爭力】從機器人成本上來看,本體的機械結構占比在30%左右,超過50%的部分來自于伺服系統和減速器這種關鍵零部件,它們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以及價格。然而,當前國內機器人以上關鍵零部件需要進口,成本遠高于國外同類產品,特別是核心零部件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價格的將近5倍。
【瓶頸在母機】大部分的新興國家都達不到美國、日本、德國這樣老牌工業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它們營造的是一條“更低更矮”的拋物線。機床行業是工業的母機行業,機床行業質變的最終檢驗是“技術上快制造業半步”,從而滿足下游絕大多數行業的加工需求。日本機床大約用了15年完成這一過程,一旦完成,日本的裝備制造業就相當于在整個制造業行列中有了一個機車頭。
產業發展方向:
【或將重蹈汽車業覆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在全球來看只是中低端水平,追趕發達國家二三十年或許都不夠。但更核心的問題在于,產業發展方向出了問題。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也將步入汽車產業的老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充其量也就是個加工基地。
【“彎道超車”機會】面對機器人產業2.0時代,傳統的核心零部件將不再是“核心”,新的“核心”零部件將重新誕生。在機器人產業2.0時代,中國的機器人研發更應該關注信息技術(軟硬件)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度應用。谷歌、微軟、英特爾、思科等一大批信息技術領域的頂尖企業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2.0時代就是一個新的信號。中國需要從戰略高度,將機器人產業與智能制造結合起來,生產出更多有實際需求的高技術機器人產品。這樣,新的優勢就會形成。
【智能時代與互聯網時代有本質區別】連接、入口和大數據的思維模式造就了互聯網公司的成功,但這也是它們在智能時代最大的障礙。當我們身邊被智能設備圍繞,信息交互都通過智能產品,起點相同時談“入口”已經沒有意義了。智能時代的主體思想跟互聯網時代有根本性的區別,就是運算力的本地化,即智能化全面普及。